對校服“興師動眾”的背后

禹天建 繪
■實習生 豆俊杰 本報記者 蘇令
校服是特殊的商品,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市場。長期以來,校服的外觀、安全、價格等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吐槽”的對象。
今年早些時候,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等4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構建了我國中小學校服管理的制度體系。《意見》的出台,是否為我國校服生產、採購、使用各環節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破解之道?怎樣才能讓學生穿上既舒心又放心的校服?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對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育裝備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了採訪。
學生穿校服,是否應該?
學生穿校服,似乎天經地義,這也是人們討論所有有關校服問題的基本設定。可問題是,為什麼要穿校服?
“校服能夠規范學生行為。校服作為一種校園文化符號,通過創設一種環境氛圍,可以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染、陶冶學生。學生穿上校服,就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約束,就會時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紀律,注意言行,維護自身和學校形象。”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張又偉說。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長灘學區在實施校服政策后,第二年其校園犯罪率、打架事件有了明顯下降。美國教育部當年的報告認為,校服政策的實施有助於改善學校安全狀況和學習環境。
“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中小學應大力提倡學生穿校服。”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二(5)班張琪佳的爸爸張鵬表示,穿校服有利於校園的整潔,避免異樣的色彩干擾孩子課堂上的注意力,還能避免穿著上的攀比,減少學生因家庭貧富不均而產生的歧視與偏見現象。
北京市十八中學教師劉靜認為,校服更是一種校園文化載體。它的魅力,在於全校學生統一格調、類型、著裝,表現和諧、和美、和韻。遼寧省教育裝備中心主任肖京同樣認為,中小學校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內外一道移動的亮麗風景、一組流動的文化符號和一股舞動的青春風尚。
“校服可以直接反映學校的文化特色和辦學理念。通過統一著裝的校服,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榮譽意識、審美意識等。”江蘇省泰州中學殷榮安說。
校服難看,怎麼破解?
校服不好看、不時髦、缺乏個性,一直為人們所“吐槽”。這些穿在廣大青少年學生身上的校服,為什麼就不能做得漂亮一些呢?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3505個受訪者當中,82.6%的受訪者穿過寬鬆運動式校服,51.2%的受訪者直言這樣的校服“丑”。過半的受訪者認為,寬鬆的運動式校服讓學生缺乏青春朝氣和自信,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這不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性別觀念。
騰訊網也曾做過一個關於“你喜歡運動式校服嗎”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3.26%的網友表示“不喜歡”。
劉靜告訴記者,用運動服來代替校服,是全國各地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運動服便於活動,方便上體育課,而且價格比較低廉,有利於學生養成艱苦朴素的習慣,杜絕學生攀比心理。但是,大多數校服確實不能展示出孩子的青春風貌。
“近年來,我們的校服確實被社會打上‘丑校服’的印記。寬鬆的款式之下,學生健美形體不見了。粗糙的設計之下,學生的青春朝氣不見了。”張又偉說。
那麼,怎樣才能讓校服變得美觀,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校服呢?
“校服設計要突出文化內涵。通過研究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地區、學校的特色,提煉出可以運用和識別的視覺設計創意元素,既體現傳統文化,又符合時代精神。”張又偉說。
“在校服選用的過程中,多數學校的學生、家長參與率低,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非常重要。請家長和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自主購買將成為今后學校校服選用過程的主旨。”劉靜說。
據了解,南昌二中紅谷灘高中部在2014年就進行了“我的校服我做主”的改革。該校的校服設計突破了傳統“刻板”樣式,一些中山裝、格子裙、學院風等中國風元素出現在新校服中。而這些校服的設計理念、構想均出自學生之手。
不久前,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還專門組織了尋找“最美校服”活動,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校服款式,遴選出一批優秀作品,供各地選用。
湖北省宜都市教育局姚明華則告訴記者,宜都市有的學校在採購校服時,將所有候選校服擺在一起,然后邀請學生、家長和教師代表共同投票評選,選出的校服往往皆大歡喜。
張鵬認為,為了讓校服變得更美,不妨向國外“取取經”。國外很多學校的校服做到了文雅而不失活潑,時尚又不失端庄,款式新穎又能將學校的獨特文化內涵蘊含其中。比如,英國的校服注重細節,通過細節展現了英倫特有的學院氣質﹔韓國的校服能夠隨著流行的變化,不斷汲取時尚元素對校服進行改進﹔印尼巴厘島的校服都是碎花上衣加深紅色百褶裙,體現出濃濃的民族風情。
校服安全,如何保障?
2013年初,在上海發生的“毒校服”事件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很多家長對校服的安全問題開始擔憂起來。
張鵬說,自己就經常擔心孩子穿的校服是否安全。他認為,校服面料必須要安全,重金屬含量、甲醛含量、農藥殘留、染料等等是否超標是他和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而且,張鵬表示,很多家長都在微信群裡討論校服設計上的安全問題。比如:校服拉鏈頭是否會傷到孩子?校服是否應該裝飾反光材料以增強安全性?小學生校服帽繩長度多長才安全?
對於這些潛在的安全隱患,如何保障校服安全呢?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徐攀認為,嚴格執行國家標准才能保障校服安全。必須明確生產和採購校服要依據國家標准,確保校服各項指標達到要求。據了解,這方面的標准主要有《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兩個國家強制標准,以及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校服的綜合性國家標准《中小學生校服》。
張鵬說,《中小學生校服》國家標准不僅對校服的面料、制作和安全要求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還增加了燃燒性能、附件銳利性、繩帶、殘留金屬針、高可視警示性等內容。
徐攀進一步說,光有標准遠遠不夠,還必須嚴格質量檢查,“質量檢查是確保校服安全的關鍵環節”。《意見》指出,要確保進入學校的校服經過法定機構檢測。鼓勵實行“雙送檢”制度,一方面供貨企業要送檢,另一方面學校可結合實際,將一定數量校服送法定檢驗機構檢查,防止個別商家以次充好。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監督懲處機制。一方面,加強人員監管,依法處理學校、相關部門和機構工作人員在校服採購過程中發生的違反程序、收取回扣、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行為。另一方面,暢通反映渠道,要充分發揮“12315”熱線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作用,方便學校、群眾反映問題,並及時將依法查處校服生產、銷售企業的行政處罰信息進行公示。
記者注意到,《意見》第三條強調,“質監部門要加強對校服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及時公布校服質量監督抽查結果”。“應該建立黑名單制度,定期內部公布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校服生產企業名單,明確採購單位不得向上了‘黑名單’的企業採購校服,以降低學校採購不合格校服的風險。”張又偉說。
價格過高,怎樣解決?
除了安全、美觀問題之外,校服的價格問題也戳中了許多家長的痛處。
《廣州日報》報道,“東莞學生部落”微博於4月25日發帖稱,“東莞外國語學校發了校服后才告訴同學們價錢,屬於先斬后奏,學生們看到價格紛紛表示穿不起!據了解,該校發放的校服有12種不同季節的衣服,共有18件,費用為2180元。
無獨有偶,據《溫州都市報》報道,一名網友貼出了溫州十九中2015年新款校服收費表,包括8套校服(14件),總共1680元。從中可以看到,長袖羊毛衫110元、羊毛衫馬甲70元、呢大衣265元、正裝(中山裝)345元……報道中還提及,校服因為好看,其他學校的學生很是羨慕,而且有關部門也表示,校服經抽檢是合格的。
“校服僅僅貨真價實還不夠,還需要物美價廉,否則就會讓人浮想聯翩,猜想是否存在‘貓膩’。”姚明華說,有的學校採購校服后舉報纏身,麻煩不斷,主要還是因為操作過程不透明。所以,學校要公開採購過程,採購過程可讓學生和家長參與進來,並且每個環節要做好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要堅持自願原則,校服購買不可強求﹔要多考慮家長的感受,畢竟是需要家長埋單。校服的價格應該低於同等質量服裝的市場售價,畢竟校服是“批發”,如果學生穿校服能幫家長省錢,家長又何樂而不為呢?
張又偉同樣認為,為了不給學生家庭造成經濟負擔,價廉是校服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健全競爭機制,找到物美與價廉的最佳平衡點。
“隻有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才可能產生最大的效益,對於校服來講,就是物美價廉。實現物美價廉要靠市場,關鍵是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有效規范校服市場,這更是需要多部門協作的系統工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陳東升認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是校服用戶的代言人和選購指導方,必須加強對採購單位指導,不得違反市場原則採取“定點”、“定商標”等方式干涉交易。教育、質監、工商部門還要嚴查對本地校服生產企業進行地方保護的行為,充分保障校服市場公平。
“還要發揮政府定向調控職能,對家庭貧困學生、革命烈士子女、孤兒、殘疾兒童等,採取多種措施無償提供校服。有條件的地區,可由地方政府向中小學生無償配發校服,並優先配發給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陳東升說。
徐攀認為,中小學生身體發育較快,校服更新換代也較快,為配合生態文明建設,努力降低資源能耗,減少家長重復支出,應鼓勵各地探索校服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等回收利用機制。而禮服式校服,則可採用學校統一購買供學生循環使用的模式,以節省支出。
校長說
校長莫在校服管理上“偷懶”
■李桂強
作為中小學生穿著的服裝,校服除了一般服裝所具有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外,還應該具有一個特殊的功能——教育功能。如,校服可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代表著規范,體現著身份平等,意味著秩序和紀律等。
作為校長,我當然想把校服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進而實現學校教育理念的高度來考量,但現實中卻遭遇到諸多尷尬。譬如說校服的款式和質量問題,“毒校服”挑戰的是法律的底線,“丑校服”則是對大眾審美情趣的不恭。現實中沒有哪位學生願意穿上“丑校服”,更沒有哪個學校願意讓學生穿上“丑校服”,但是現實中為什麼還會出現“千校一面”、“千人一款”甚至是“丑校服”的現象呢?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與地方保護主義有關。在我國,校服行業的興起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其市場准入、管理體制等方面有其天生的盲點,這就為地方保護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近年來,隨著社會民主與法制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了對採購單位指導,但違反市場原則採取“定點”、“定商標”等方式,對本地校服生產廠家進行地方保護的行為依然存在,去除地方保護“壁壘”對於校服行業而言依然任重道遠。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切實加快法治建設步伐和實現政府職能轉變。
二是與市場經濟的本質有關。目前,全國各地普遍採用由學校代收費直接向生產廠家採購的模式,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凸顯學校特色。要想實現“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理念,校服設計費用可能要提高,即便學校加強校服採購公示,向學生和家長公示中標企業、校服質量標准、採購流程、採購價格等方式,也很難將校服的價格降下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經濟決定了校服生產廠家最終必然要追逐利潤最大化。一所規模稍大一點兒的中小學校。學生總人數也就2000人左右,從“我的校服我做主”的理念出發,校服生產廠家很難進行規模化的批量生產,那麼其單件校服的生產成本就很難降下來,“物美”和“價廉”很難兩全。針對這一難題,可否借鑒政府補貼家電行業、農機系列產品的模式,也對學校或校服生產廠家進行一定的補貼?
三是與極少數學校的“懶政”有關。當下,教育“懶政”不同程度存在於各級各類學校。如,多年以來,在中國的校園裡,“校服=運動服”,似乎已是顛扑不破的“真理”(當然,“運動服”≠“丑校服”)。如此簡單操作,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極大傷害。“懶政”的表現是處理問題簡單化、隨意化,其深層原因是少數學校不敢擔當、不負責任的表現。因此,在校服管理工作上,學校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責任,做好學校應該做好的事情。(作者系江蘇省徐州市第二中學校長)
學生說
我的校服可否我做主
■張心可
一輛又一輛的貨車帶著些許轟鳴,緩緩開進學校操場,一箱又一箱的“貨物”被運了進來。一些眼尖的同學瞧見箱子上的標識,不禁大喊道:“快看!新校服來了!”這一句話如同一塊巨大的磁鐵,周圍的同學全都簇擁了過來……
每每領到校服,每每拆開包裝,每每換上校服,心中的期待和喜悅也是難以言說的。這一幕又一幕不斷呈現,迄今為止已有6次。作為一個擁有6大套不同款式、不同風格校服的我們,什麼樣的校服質地比較好,哪一套是我們喜愛的,哪一件還有待改進,可都是了如指掌,因為“鞋子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的腳知道”。譬如說舊款的寬鬆“運動服”,雖然穿著方便、透氣性強,舒適度還不錯,但是一如我們同學常調侃的:“哈哈,我很丑,可我很溫柔。”穿在身上,年輕的活力與活潑全被掩蓋了,“價廉”而不夠“物美”!
正因為我們的“挑剔”,學校讓我們參與校服的選購活動。經過“改頭換面”的校服,同學們對現在“英倫風”校服系列的評價還是正面的居多,不管是從設計上、顏色上,還是穿在身上的感覺,同學們都比較滿意。它也符合我們的時尚標准,可也有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例如,由於衣服、裙子沒有口袋,紙巾等一些小物件沒處“安身”﹔貌似價格也不太便宜,有“物美”而不“價廉”之嫌,等等。
那我們心目中的校服是什麼樣的呢?是可愛時尚風,還是清新大氣風,或者又是干淨利索的套裝?是像不丹國那種能塞進所有文具和書本的寬大校服,還是如韓國青春又不乏時尚元素的大蝴蝶結校服,或是如美國因追求個性而隻在重大節日時才穿的校服?我們都是一個個很有思想的人,如要“我的小伙伴們”都滿意,好像沒戲,眾口難調哦……
談談我想要的校服:有一個小小翻領,佩戴著一條粉藍相間領結的白色長袖襯衫。天涼時,外面套一件小巧淡藍的針織背心,重要的是,胸前要別著一個我最愛的Kitty胸針,這樣我就可以和我的Kitty朝夕相處啦。一條淡粉色的長裙,清新而素雅,裙擺上還鑲著一圈蕾絲花邊。重要的是,腰間后背還有一個大大的蝴蝶結,為裙子添上點睛之筆。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校服:清純、素雅,端庄、大氣,沒有濃重的色彩,但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我一次次地幻想過,校園裡如果有這樣一身身亮麗的校服,絕對會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作者系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學校601班學生)
域外
國外的校服啥模樣
■唐科莉
校服在一些國家越來越普及。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通常被認為是倡導美國學校校服政策的第一人。他在1996年國情咨文中提出學校應該讓學生穿校服之后,1996年隻有3%的公立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到2000年,這一數字提高到12%,2010年又提高到19%。巴西2007年由教育部開展的小學與中學生家長調查顯示,98%家長認為學校應規定學生穿校服。
在澳大利亞,無論是家長抱怨校服成本太高,還是學生抱怨校服氣味難聞,大多數公私立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並有不同嚴格程度的著裝規定。在其他國家,穿校服只是一些獨有的私立教育機構的規定。
澳大利亞教育部規定,學校的著裝規范必須與教育部對於學校的著裝要求的相關政策一致,必須遵循健康、安全和庄重的標准,並且適用於各種體育活動和天氣條件,具體的著裝要求由學校委員會與家長群體協商決定。
在澳大利亞,盡管私立學校在有關校服的相關規定方面一直走在前面,但公立學校也正實施更加嚴厲、更加保守的校服政策。
例如,《星期日郵報》對南澳大利亞州30所公立和私立學校的調查發現,南澳洲公立學校的校服政策日益嚴格,內衣的顏色、襪子的厚度以及襯衣的長度,甚至首飾的大小都是學生必須遵守的校服標准。大多數公立學校通常都規定女孩隻能穿最多高於膝蓋5厘米的裙子。西摩女子學院規定,內衣應該是黑色或者藍色以與校服一致。三一學院規定女孩貼身襯衣必須具有一定的厚度,學生每年可以允許在脖子上帶不超過2厘米長十字架。阿德萊德頂尖公立學校之一的格蘭拉哥國際高中規定學生隻能從三個特定鞋子風格中選擇一種,並且不能穿運動襪。
在校服的提倡者中,認為穿校服的好處通常包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減低學生的緊張感,促進安全﹔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加強紀律﹔家長置辦衣服的成本降低﹔能夠創造一個更加有序的環境,避免學生趕時髦,讓學生可以更專注於接受教育等。一項2009年在肯尼亞鄉村的貧困地區開展的研究發現,讓學生穿校服平均可以將學生的曠課率降低44%,這些兒童的考試成績也在穿校服一年之后提高不少。
目前,新技術也日益滲透到校服的設計中。在巴西的維多利亞康奇斯塔市,2萬名學生穿著安裝了射頻識別芯片的校服。學生進入教學樓后,電子傳感器對其進行監控,再把信息傳給家長。另外,如果一名學生遲到20分鐘,家長就會收到信息告訴他們孩子沒有到校。如果這樣的信息連續發布3次,家長必須解釋孩子缺勤的原因或者學校向主管機構上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希望新式校服不僅可以降低逃學率而且能夠改進家校關系。
如果再進一步,射頻識別芯片可能用於跟蹤校園中的學生,通過校服上的GPS實現遠程監督。但是,目前這一技術的應用存在爭議,美國的隱私保護者反對學校使用射頻識別技術。
有專家認為,不管學校執行什麼樣的校服政策,學生和家長有權知道校服政策的具體內容。(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信息中心)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