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代教師學習經典育人的教育智慧

■曹彥杰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學習經典成了不少學校的選擇。但是很多教師在教授經典課時,往往熱衷於講解分析,然后就是大量的習題訓練,最后求得考試中的迅速反應和好分數。師生心力交瘁,但大多數學生並未悟得書中之妙和讀書之樂。這種所謂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不可能收到好的教養效果,而且可能會引起學生對傳統經典的畏懼之心甚至厭惡之情。筆者認為,改善今天教育現狀的思路之一是向古代教師學習通過經典育人的教育智慧。
注重經典的文化育人價值。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僅靠閱讀教科書和《蠟筆小新》之類的漫畫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閱讀中外經典作品。經典是對人類或自身探究經過時間檢驗的跨越時代的作品,是一個學科或領域的開創之作,閱讀經典可以讓人學會用自己的眼光思考和分析問題,也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境界眼界和創新能力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價值,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力量來源。今天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讀中華傳統優秀作品。
繼承靜坐修身的教育理念。古人認為,修身第一,讀書第二。靜坐是讀書學習的前奏,可收心,且靜能生慧。朱熹曾說:“入學功夫,須是靜坐。靜坐則本源已定,雖不免逐物,及收歸來,也有個安頓處。”在讀書學習之前,人的思緒和情感是紛繁蕪雜的,呼吸之間的節奏也是比較紊亂的,內心也安定不下來。如果氣息和心神未定即開始讀書,其成效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徒勞無功。讓學生在學習之前靜坐一會兒,就能起到平和氣息、收斂身心和聚會精神之效。
強調學生個體的經典親讀和細讀。今天的教師往往習慣於給學生條分縷析的講解,而古代教師則強調學生個體的自讀和熟讀,認為“明理以讀書為要”。朱熹曾在《詩書之要》中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實踐証明,過於強調教師的講解和機械訓練,忽視學生自己的閱讀和體悟,是不可能親近和體悟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今天,教師要重拾古代教師自讀熟讀的優良傳統。
引導學生養成質疑精思的方法和習慣。古代教師並非一味教人死記硬背,而是非常強調隻有精思和質疑才能有所長進。朱子讀書法明確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無疑”說明不會讀書,不會思考,需要教給他方法,教他學會獨立思考,使之頭腦裡“有疑”﹔學會了“有疑”,就要想辦法去鑽研,千方百計去解決疑問,如此才能變成“無疑”。清末大學者戴震曾指出:“學者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說,讀書人頭腦要清醒,別讓人家忽悠你,也別自己蒙自己。戴震之所以成為一代宗師,這與其童年時期便堅持的獨立精神和思考方法是分不開的。今天教師為了追求效率一味趕教學進度,往往比較忽視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和閱讀思考的深度,導致閱讀中浮皮潦草的習慣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影響了學生精思的思維習慣和質疑精神的培養。
在傳授經典的過程中,今天的教師還要向古代教師學習吟誦自得的方法和功力。吟誦是古代詩教傳統的核心,具有重要文化教育價值。首先,吟誦是一種知識體系,包含句讀、格律、文法、修辭、邏輯等國語知識體系,不學習這些知識難以閱讀和傳承傳統文化。其次,吟誦也是一種古代學習方法和創作方法。詩古文辭是作者即興而吟誦出來的,讀者也隻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通過文字語言走進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達致詮釋文意共鳴情感。這種閱讀過程和體驗多了,讀者也就變成了作者,慢慢學會吟詩作賦,以表達自己的情思和意象。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這個讀詩作詩的過程中,也同時完成了培養個性和創造力的過程。再其次,吟誦還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過程。詩詞曲賦裡包含著古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厚德自強的人生觀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社會關懷等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蘊。學生吟誦歌唱的過程,就是親近傳統,感受民族文化的文脈傳承過程。此外,吟誦還是一種健體娛情的手段。在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皆有漢詩文吟誦,其中日本吟誦詩社眾多,吟誦不僅有樂器伴奏,還有伴舞、伴唱,從中發展成一種健體娛心的手段。這些國家均屬漢文化圈,大概是從中國古代學習的文化傳統並延續至今。曾經的詩歌國度,理應更重視詩教傳統及詩歌吟誦,建立吟誦詩社等類似社團不失為一種親近傳統文化的好路徑。
要傳承古代的豐富吟誦樣式,教會學生吟誦的技法。在古代,不僅文人,而且不識字的婦孺亦可吟誦。因為古代吟誦形式多樣,按照深圳大學徐晉如先生的說法,詩古文辭可吟、可誦、可歌、可唱,並非單一的朗讀形式。吟,講平仄,即興,目的在詞﹔誦,沒曲調,是古文和古詩的藝術化﹔歌,講平上去入,音樂和文本的和諧﹔唱,有固定曲調,目的在曲。筆者曾聆聽過徐先生的吟誦示范,先生用古音吟誦戲曲、詩詞和《論語》等詩古文辭,沁人心脾,如坐春風,頗感傳統經典的韻律之美而心向往之。吟誦傳統自周朝就開始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漢語特點和詩詞格律拖長腔地或吟或誦或歌或唱,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感受經典文辭的音韻之美,在閱讀體悟中養成誠信敦厚的秉性,在切磋琢磨中增長明理通達的智慧。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倡導全民閱讀的內容。4月23日我國第20屆“世界閱讀日”的宣傳標語是:“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這兩句話出自誰之口?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話》說過,清代文學家李兆洛也說過,清末民初“海上四大書法家”之一的張祖翼也留下此幅書法上品。其實,這兩句話不是出自一人之口,而是集句,前半句出自宋代大詞人蘇東坡之《司命宮楊道士息軒》詩:“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而后半句則出自百日維新領袖李端棻的墨寶“無欲乃積壽,有福方讀書。”抑或出自揚州吳道台宅第測海樓的楹聯家訓,“成才未可忘憂國,有福方能坐讀書”。在喧囂和浮躁的社會,在教育功利化的時代,希冀今天的教師能傳承些許古代教師靜坐和傳統文化經典研讀的思想和方法,給單調和忙碌的課堂增添一縷古典的文化氣質,以文化人,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中國文化的精神底蘊。
(作者系臨沂大學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