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讀史的妙處在於學會思辨

2015年07月18日09:0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讀史的妙處在於學會思辨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張貴勇

  “在台灣,最荒謬的是上了12年的歷史課,考完試后不到兩年,所學的東西便忘得一干二淨。”對於傳統歷史教學的弊端,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呂世浩老師表示,歷史不是生硬的知識羅列,而是一門終身受用的智慧,就像他在新書《秦始皇——穿越現實與歷史的思辨之旅》中強調的,“讀歷史的目的,是要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

  他提倡用思辨的方式讀歷史,重新發現歷史的有趣和有用。作為史學專家,2014年8月,呂世浩於在線課程項目Coursera開設了第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一下子吸引了全球4萬多人選課,評分高達9.8,成為目前排名第一的網絡中文課程。

  為什麼要讀歷史?歷史應該怎樣讀?應該怎樣看待不同的讀史方式?歷史教學應教給學生哪些能力?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近日,呂世浩接受了記者專訪,回應了上述問題。

  讀史重在培養一種思辨能力

  一位聽過呂世浩網上課程的學生,曾如此感慨:“從小就接受教育,除了初中三年之外,都是填鴨式的教育。老師隻告訴我要記住,會做題,作對即可。我的高中老師不想也不讓我們獨立思考,隻希望我們是一部機器。記得有一次跟歷史老師爭辯某個論述題,我跟老師強調我觀點的合理性,老師只是很無奈地說,我也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但答案沒有這點,我不能給你分數。”

  在呂世浩看來,傳統的歷史教學就是這樣,重知識輕思辨。實際上,知識可以分為外學與內學。外學是一個個的知識點,而內學是別人生命中的智慧,一個用來考試,一個拿來生活。兩者各有優點,但長期以來的歷史教學,客觀的、零散的或局限在故事層面的知識佔了絕對上風,前者遮蔽了后者,使得很多學生不知道還有另外一種讀史的方法,這是很可悲的。也就是說,隻記憶歷史知識、年代,不是不對,但另外一種讀歷史的方法更讓學生受用,也有更好、更重要的功能,即培養思辨能力。

  “近代以前,古今中外的領袖和知識分子都熟讀歷史,都認為歷史有用。”呂世浩說,為什麼到了現代,大家都覺得歷史沒有用,是現代人比古代人聰明嗎?是歷史變得沒有價值了嗎?都不是。原因在於“許多老師教歷史的方法錯了,錯在沒有教會學生一種思辨能力,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沒有化學反應。就像讀一本書,讀完之后書還是書,你還是你,跟沒有讀過沒什麼區別”。

  在網上授課時,呂世浩沒有拘泥於大量的史實,而是讓學生在一些重要的歷史節點,與歷史人物做一次身份互換:假如你是張良,當一位老人讓你到橋下撿鞋子,你會怎麼做?如果撿上來,又讓你穿,你會怎麼做?你與張良的選擇是不是一樣。再如,當接到父親賜死的命令時,你會怎麼選擇?重耳的選擇是逃跑﹔扶蘇的選擇是執行命令﹔李世民就可能會謊稱消息是假的,帶兵打過去。“其實,當代人所面臨的種種艱難選擇,古人都遇到過。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在於選擇的不同。隻有自己與歷史人物相互印証,才會有實質性的進步與收獲,也才能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今天更應該重新看待歷史學習

  關於為何要在網上開課,呂世浩直言,一直想為非文史專業的學生開一門通識入門課,還原歷史學原本的精神和面貌。正是有著這樣的想法,在網上授課時,呂世浩一改過去重記憶而輕思辨的講授方式,取而代之不斷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刺激學生的思辨能力,讓他們以新的視角看歷史。

  “讀史,是讀古人的智慧。畢竟很多人將來不是學歷史專業或做歷史研究,因此不需要記住太多的史實,真正需要做的是深入歷史的情境中,讓歷史為我所用。”在呂世浩看來,歷史學的三大功用,一是啟發智慧,即把歷史當作磨刀石,用古人智慧磨練自己的智慧﹔二是審時度勢,學會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后果﹔三是感動人心,即要改變世界,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當人心轉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對於當前截然不同講歷史的方法,如袁騰飛講歷史,當年明月講明朝那些事兒,如茅海建講天朝的崩潰、鄭曦原講帝國的回憶,呂世浩認為,不能輕易說哪一種好或不好,兩種讀歷史的方法各有特點,在本質上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讀歷史也好,講歷史也好,關鍵在於給誰看,對象是大眾還是專家,不同的對象接受的話語體系是不一樣的。但不管怎樣,讀歷史不只是為了追求絕對的真實,而是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學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以古為鑒,走出全新的現實道路來。

  “古與今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學歷史,要有一顆寬容之心,歷史人物的種種選擇背后,實則都有一個不得已。”結合多年的歷史研究,呂世浩認為,在養成思辨習慣的同時,要學會把歷史還原到一個一個人,按人的標准看待歷史與歷史人物,而不是急於下結論。如歷史上的奸臣也可能是好爸爸,忠臣也有枉情之處。各種觀點應該共存,給歷史與歷史人物綜合的判斷與評價。明白了各種人物的個性與選擇,再回頭看歷史,就會明白什麼選擇不能做,少走彎路,亦可謂發揮了歷史的功用。

  好老師讓學生“始見滄海之闊”

  引導學生正確讀歷史、學歷史,老師很重要。呂世浩認為,一個好的歷史老師,不僅是熟悉歷史知識,還能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像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一樣,引導學生摸到歷史的門道,讓歷史與其生活、生命相結合,成為一門受益終身的智慧。

  “我是個運氣很好的人,在求學過程中,一路上都能碰到人品、學問一流的老師。他們栽培后進的心讓我至今感念不已。”呂世浩告訴記者,大三那年,他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老師——阮芝生教授。“阮老師待人與待己都極其嚴格,不管是在為學還是做人方面,均是如此。當時一心想要上好阮老師的課,我不斷加強學習。為了厚植國學基礎,我甚至每晚到校外書院聽課學習。我的論文也屢次被老師罵,改了又改,讓我對問題有了持續深入的思考。正因為阮老師的嚴格,那段求學經歷成為我成長最快的時期”。

  第二位影響呂世浩至深的是中國考古學大師徐蘋芳。徐老師曾經告誡他,前人的錯誤往往根源於時代的局限性,錯誤固然要講清楚,但心態應該寬容,不宜過多苛責。對此教誨,呂世浩始終牢記,並一生受用:“我年少家庭窮困,心中難免憤世嫉俗,但先生的那一番話確實點醒了我,促使我開始思考用另一種態度去看待世事。更讓我感動的是,先生當時和我足足談了一下午,理直而氣和,義正而辭婉,苦口婆心,諄諄教誨。”

  “好的歷史老師應該是個引路人,引領學生走上正確的為學之路。”感慨自己遇到好老師的同時,呂世浩希望更多的中小學歷史教師,也能在為學與為人方面,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教會學生讀歷史的方法,傳遞給學生一種價值觀,更能以自身的學識與魅力,給學生持久的影響。就像他第一次聽完徐蘋芳的課后,印象最深的是開啟另一扇學術之窗的興奮之情,心中想到的隻有當年孫中山初次赴美后的那句感言——“今日始見滄海之闊”。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