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40年人們怎樣選擇職業?

古典
2015年07月03日09:0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40年人們怎樣選擇職業?

楊升 繪

  ■在給孩子做職業生涯規劃時,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父母對於未來的信心。

  ■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逐漸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隻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夠真正做起來。

  ■人們一度趨之若鹜的銀行櫃員等工作,5年、10年之后職位會越來越少,甚至可能失業。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未來的主人翁第一要有感性的思考力,第二要有生涯應變能力和創造力,第三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讓自己不管是否成功都能幸福。

  未來的主人翁需要什麼能力?到了2040年,當我們和美國的人均GDP持平的時候,活得很好的人應該是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按照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的觀點,他們需要有6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會玩、能找到意義感。

  2040年的職業環境將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理性減退、概念增加,專業、行業、職業都迅速變化,而且變化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將不再追求成功,而把追求真正的幸福與自我實現作為生涯的核心。作為父母,是幫助他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還是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呢?

  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

  今天的孩子未來面臨的環境和競爭,遠遠超出父輩憑經驗可以理解的范疇。如果說70后、80后還可以通過進名校、入外企、做公務員,通過個人拼搏踏上父輩所期待的中產階級生活軌跡,在未來的智能世界裡,依靠智商和經驗的工作崗位會被計算機和機器人替代,無限存儲和3D設備走進家庭,可以實時翻譯的手機克服了人類之間語言的障礙……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呢?

  教育的英文單詞Education是蘇格拉底發明的,是三個詞根的拼寫,“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引導出來。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1956年,美國一個4歲的黑人小姑娘想去上自己社區裡面的白人學校被拒絕,她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憤而起訴,官司一直打到聯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討論,把黑人和白人隔離開來到底是否違背了美國的憲法。通過心理學實驗看到,當把白人和黑人隔開來之后,即使是4歲的孩子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白人比黑人好。於是這些大法官裁定,禁止在學校裡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這個美國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的執筆人叫布朗,他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闡明了教育的觀點: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庭的,不是他們學校的),而不是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熱淚盈眶!終於有人告訴我: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為了成為一個社會機器的螺絲釘,而是為了leading out,讓我心裡那個最好的自己走出來。教育應該是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為他自己,幫助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60后經歷了自然災害、經歷了文革前期,所以這撥人最核心的需求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著理想主義,后半段的人開始下海,所以他們一會兒特別浪漫,一會兒又追求掙錢追求成功……90后完全不一樣,他們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6人天團天天關注,認同感爆棚,才會公開在網絡上承認自己是腦殘、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的內心極其強大時,才敢如此自貶,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可以說,90后實現了整個家族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實現、被認同的需求,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是歷史的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

  那麼,在專業、行業、職業都迅速變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對孩子的教育能讓他適應未來的社會嗎?

  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2040年的職業環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生涯的核心。

  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意味著在過去20年間信息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裡會極大程度地被電腦取代。人們一度趨之若鹜的銀行櫃員等工作,5年、10年之后職位會越來越少,甚至可能失業。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信息時代的核心能力是邏輯分析能力,概念時代需要的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以世界最大的企業咨詢公司麥肯錫為例,1993年時員工的67%是MBA(工商管理碩士),2003年降到了41%,現在還在繼續往下降。是哪些人替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是MFA(Master of fine art),藝術碩士。因為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於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計算可以用電腦完成,但創意不能。蘋果靠好的理念、新的概念,小米依靠雄厚的粉絲營銷和參與感,海底撈靠人性化的服務勝出……這些都証明當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逐漸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隻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

  這樣的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據報道,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強是30年。其實不僅公司短命,行業的命運也如此。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5到7份工作,而且換兩到三個行業。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工作會變得越來越難,如果我們還教孩子認真讀好一個專業,是不是對孩子的詛咒,是不是害了他呢?

  第三個改變,是生涯的核心從追求成功轉為追求幸福與自我實現。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金,預計到2016年能到8000美金,2025年中美的人均GDP會接近,2040年會持平。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意味著這個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8000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這個點之后,幸福和經濟收益沒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再過一兩年,我們不管怎麼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幸福感不會隨著收入上升了。

  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一樣,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他們會真真正正地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過著我們這一輩子覺得有點小奢侈的生活。

  未來的主人翁需要什麼教育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的主人翁應該有設計感、會講故事、能整合事物、會共情、會玩、能找到意義感,擁有這6種技能才會活得很好,才是有品位、能跨界、有追求的有人味兒的人。

  也就是說,未來孩子培養的方向是從強到美。未來的主人翁第一要有感性的思考力,第二要有生涯應變能力和創造力,第三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讓自己不管是否成功都能幸福。

  感性思考力比理性思考力更重要。上世紀90年代的家長會建議兒女選擇公務員、銀行櫃員和土木工程師等職業,有一技之長、有一個組織、有一個單位才是安全的。近些年的家長會鼓勵孩子讀國際貿易、金融和計算機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會中最核心、最優秀的一群人,一定會干著像產品經理、導演、旅游設計師這種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職業,這種職業才是未來的大趨勢。

  生涯應變能力和創造力比規劃能力更重要。我們總是希望未來能被計劃、規劃、設定,希望孩子能夠很早就定下來,不要動,但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在所有需要他做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挑,大學不讓他選,媳婦不讓他挑,房子不讓他選,工作都幫他找好了……到他35歲那年,真正面臨職業變化的時候,他怎麼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定一個3到5年的計劃就足夠了,然后有極強的跨界整合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最重要的是,在今天這個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網絡時代,一定要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就是有意義的快樂,創造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找到工作背后的意義感。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幸福的。

  我開始決定做生涯規劃工作的時候,有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觸動。上世紀6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報記者要去採訪愛因斯坦,這個物理系的學生激動壞了,發誓一定要問愛因斯坦一個真正智慧的問題,挖出愛因斯坦真正的智慧。進入彌漫著神奇的咖啡和煙草混合味道的房間,坐在他神往的愛因斯坦面前時,這個年輕人問道:“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你覺得什麼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愛因斯坦說:“嗯,這是個好問題。”然后閉著眼睛,大概過了15分鐘,眼睛裡閃爍著光芒說:“年輕人,如果真有什麼關於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我想就是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這難道不是一個宗教問題嗎?”愛因斯坦說不是,因為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邪惡的,他將終其一生去發明武器、創造壁壘,創造傷害人的東西,把人隔得越來越遠。但如果一個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他就會終其一生去創造鏈接,發明能把人連得越來越緊密的事情。

  這個答案第二天在報紙上登了出來,影響了很多人。同理,在給孩子做職業生涯規劃時,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父母對於未來的信心。一切都是面向未來的,父母對未來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如果你相信未來是善良的,那你就教孩子去打開可能性,去創造可能,去嘗試更多,去體驗精彩。但如果你相信未來是灰暗的,你就會教孩子保護自己,死讀書,熬過那些考試,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做一個老實又平庸的人。

  希望我們的孩子活得認真、活得精彩,希望他們過上我們從未理解、也未曾看見的生活。

  (作者系職業生涯規劃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

(責編:林露、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