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超六成孩子關心同性交往問題 專家:易現“錯覺”

2014年02月25日16:12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超六成孩子關心同性交往問題 專家:易現“錯覺”

  根據國際測算數據,全球同性戀人口佔總人口數的13%,如果按這個比例計算,中國13億人口,會有1.69億多“同志”,與日本人口總數相當。但是結合中國國情,國內網絡調查結果認為,中國同性戀人口比例在1%至10%之間,如果按“同志”人口佔總人口數的2%計算,那麼中國有2600萬同志。

  調查顯示,29.8%的人在中學之前就發現自己的同性趨向,42%的人在中學階段發現自己是“同志”,11.5%的人在大學階段了解了自己的定位,9.3%的人在大學畢業后發現自己更喜歡同性朋友,甚至還有7.4%的人是在結婚生子之后才發現自己的同性趨向。也許很多家長並不知道,現在的孩子中很多人對“同性交往”問題存在疑問,如何讓孩子們走出困惑,明確自己的身份定位?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專家們在一次對某示范中學做異性交流指導講座的時候,讓同學們寫紙條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老師們驚訝地發現,回收的紙條中,63%的問題是詢問同性感情交往的。學生們的問題集中在“我是不是同性戀”和“同性戀是否正常”。

  咨詢中心主任溫方說:“隨著社會對同性交往越來越寬容,很多孩子開始關注同性戀問題,他們感到新奇,有的孩子甚至會覺得很’酷’。對於敢’出櫃’的,不少孩子會認為他們’與眾不同’。對於同性戀,孩子們感到好奇,神秘,希望多了解,有的甚至會親自’嘗試’。”溫方說,如今孩子中,同性關系密切的人並不少,很多人非常隱蔽,連家長都不知道。有的確實發生過同性性行為,但並不能給他們定性為“同志”。溫方介紹說,根據前來咨詢的情況,孩子們世界中的“同性戀”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情景型

  很多時候,在學校裡,同性學生在一起玩不會受到特別關注,但異性朋友在一起往往會引來非議。在環境逼迫下,跟同性孩子相處時間長了,而不接觸異性朋友,容易給自己造成“同性戀”的錯覺。

  案例:

  小雲是個成績優秀的孩子。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和班裡一個女生脾氣相投,成為好朋友,平時開玩笑互稱老公、老婆。有一次,這樣的稱呼被老師聽到,班主任如臨大敵,請來小雲的父親,嚴肅交談。父親回家后立即訓斥了小雲,並且反復強調“早戀”是決不允許發生的,是讓全家丟臉的事。小雲心裡埋下了“女人是禍水”的念頭,從此再不理睬任何女生。

  小雲一路成績優秀的升學,直到讀研。研究生時期,分到同屋的舍友恰好跟他有著類似的經歷,兩個男生同病相憐,又正處在生理成熟期,於是發展為了“同志”。

  拿到博士學位后,小雲回到家,正式向父母攤牌:我要帶個同性朋友一起回來生活,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就一把火把房子燒了,大家都別活。

  父親帶著小雲到心理咨詢中心求助,咨詢師們幫助小雲一起探討“我到底是不是同性戀”。在分析了小雲的經歷后,專家認為,雖然他確實和同性朋友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仍然不能確定小雲就是“同性戀”,因為他自從小學五年級之后,就從沒接觸過異性,沒有嘗試過與異性交往。但小雲表示,已經與同伴生活了這麼久,無法分開。

  一年后,事情出現轉機,小雲想要個自己的孩子,但“孩子”這件事,在同性關系中是無法解決的。咨詢師勸他嘗試去接觸異性,並了解自己應該負擔的家庭責任。

  小雲再次來到咨詢中心的時候,已經與一個女孩結婚並有了自己的后代。他與妻子的關系也很好,家庭和睦。他對咨詢師說,“現在我明白了,這才叫生活。”在走出“同性圍城”之后,小雲勸說自己此前的同伴,也去找個女朋友。

  情感依賴型

  由於在學校同性朋友相處較多,有的孩子會對同性好友產生情感依賴,甚至會相互進行性探索。但是一旦真正進入青春期,就會將情感轉移到異性身上,這樣的情況不屬於同性戀。

  案例:

  圓圓的媽媽和佳佳的媽媽是好朋友,兩個媽媽經常帶著孩子一起玩,因為年齡相仿,日子久了兩個女孩也成了“閨蜜”。女孩兒們漸漸長大,到了小學高年級,年長一些的圓圓身材漸漸豐滿起來,兩個孩子對身體的變化感到好奇,常常背著媽媽們偷偷討論,甚至互相撫摸。有時候兩人一起在小屋裡待一天,家長也不會起疑心。

  升入初中,圓圓跟同班的一個男生關系越來越密切,漸漸對佳佳疏遠起來,佳佳覺得自己忽然變得很孤獨,她不能接受這種“情感背叛”,有一天拿起刀威脅圓圓,讓她離開男生回到自己身邊。

  咨詢師分析,佳佳的行為其實是出於對圓圓的情感依賴,佳佳沒有圓圓發育快,圓圓正常進入青春期,對異性產生興趣,分清了同性情感和異性情感的不同。佳佳發育得慢,還沒有進入青春期,所以不能理解圓圓的行為。

  而此前兩個孩子在各自身體上的探索,只是出於對性的好奇,這種情況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同性戀”。因為隨著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她們的情感選擇會回歸異性。

  探討型

  如今很多中學生對異性交往已經不覺得新鮮,而“同性戀”對他們來說卻很神秘。一些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究,有人會到網上找相關的介紹資料,有人卻企圖在現實中找“對象”體驗。而這種“似懂非懂”的冒險,往往讓孩子受到傷害。

  案例:

  小駿是一名高二學生,1.83米的個頭兒讓他顯得很出眾。今年8月的一天,他在家門口的飲料店裡買飲料,遇到一個身高1.86的帥哥。倆人聊得挺投機,於是互相留了電話。

  第二天晚上10點多,小駿接到了“帥哥”的電話,約他一起出去玩。因為前一天聊天的時候小駿已經感覺到那個男士的態度有點曖昧,現在又半夜約他出去,他心裡有點犯嘀咕。爸爸媽媽提醒他,這麼晚不要出去了,也許對方跟你不是一類人。但是小駿並沒在意,對父母說:“我這麼大塊頭的男生,有什麼可擔心的,如果對方真是同性戀,我正好研究研究。”讓他沒想到的是,到達約會地點后,他面前出現了四個男子,他被幾個人性侵了。

  回家后小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到心理咨詢中心求助。“我是不是變成同性戀了?我以后怎麼辦?還能結婚嗎?”

  專家介紹說,在學校裡,同性學生間被迫或自願發生性行為的並非個別現象。一般女生因為成熟較早,在初中易發生這樣的情況,而男生多發生在高中階段。這種性探索容易給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一些女生在發生情況之后常會來咨詢自己是否還是處女。這種情況雖然有所謂的性行為,但通常起因只是好奇,他們在心理上並不傾向於同性關系,所以不屬於同性戀。

  報復型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孩子和父母或者老師矛盾激化,積怨頗深的時候。孩子因為和長輩慪氣,為了泄憤故意做讓大人生氣、不能接受的事情。這種報復其實也傷害了自己和同伴。

  案例:

  小於在讀初二的時候跟班裡一個女生關系很好,常常一起聊天,同學們漸漸把他倆當成了“一對兒”。不久老師也發現了,於是請來了家長。父母得知小於在學校“談朋友”,大怒,打了他一頓,不許他再和女孩來往。

  這件事成為小於心裡的疙瘩,從此他跟父母關系越來越不融洽。升入高中,小於跟一名男生成為好哥們兒。開始家長並沒在意,但是有一天父母回家一打開門,居然看見兩個男生赤身裸體一起躺在床上。

  家長慌了神兒,馬上帶孩子到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小於跟父母大吵“你們以前不讓我跟女生玩,為什麼現在我跟男生在一起也不行!”咨詢師了解了小於在初中時的經歷后發現,小於找“男朋友”只是為了報復父母。在咨詢師的開導下,小於終於承認,自己是算好了時間,故意在父母回家的時候拉著男友上床“表演”的,就是為了“惡心惡心他們”。咨詢師說:“你這樣的做法,是讓自己沒了面子,而且,你還出賣了自己的朋友,這對他是一種傷害。”

  請尊重

  孩子自己的選擇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也確實有少數人的確在情感上對同性更加認同,對於這樣的孩子,專家認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寬容,並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但不能干涉別人的選擇。

  專家提醒:人在20歲之前都是學習的最佳時期,不管是文化學習還是社會知識的學習、人際交往的學習。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進行很多探索,會有不同的體驗,但不要過早給自己定性。在情感選擇時,隻有進行全面了解之后,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貿然進行了同性關系的嘗試,就把它當做一次練習,不要有太多思想負擔。

  老師和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與同性朋友和異性朋友進行交往,給孩子提出建議。而當孩子成長起來,能夠對自己負責的時候,他做出的選擇應該得到尊重。(記者 李莉)

(來源:北京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