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兒的一天如何度過?--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之七

香港幼兒的一天如何度過?

策劃:人民網駐香港記者 史江民  作者:陳典 吳思涯

2012年12月07日11:15    來源:人民網-港澳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點半,孫女士提前10多分鐘到了學校門口,接樂樂放學。(陳典 攝)
四點半,孫女士提前10多分鐘到了學校門口,接樂樂放學。(陳典 攝)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一:香港社會如何保護幼兒?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二:香港如何確保幼兒教師質量?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三:在香港開辦幼稚園需具備哪些條件?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四:香港幼稚園教育有什麼特點?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五:在香港讀幼稚園要花多少錢?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六:香港幼稚園校車如何保証安全?

編者按:

你我都曾是幼兒。幼兒長大后,又成了你我。

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發展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也折射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近年來,國家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現狀依然堪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民網駐香港記者經過深入採訪,推出“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對香港學前教育進行全方位介紹,希望能給內地的學前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樂樂,這個不說話時略帶憂郁,笑起來天真無邪的小男孩,今年剛滿五歲。四個月前從深圳轉到香港讀K3班(高班)。問起他在哪裡讀書開心時,樂樂拖了個長長的尾音說:“這~~裡~~。”孩子的媽媽孫女士摸摸樂樂的頭,笑著說:“看到孩子開心我也開心,這種開心是裝不出來的。”

“本來就計劃著讓小孩來香港讀小學,眼看都快讀幼稚園高班了,四月份就從深圳轉到香港來了,讓他有個適應過程。但附近的幼稚園都沒有名額,七月份的時候,何文田循道衛理楊震幼兒學習剛好有個學生轉走,樂樂就填補了空位。”該校全日制為主、假期短(暑假隻有15天)的特點滿足了像孫女士這樣的雙職工、無家佣的家庭。

樂樂家到學校隻要十幾分鐘的路程。8點半,樂樂准時到達學校門口。何文田循道衛理楊震幼兒學校位於何文田屋?靜文樓,正門擺放著各式盆栽植物,種植區的植物都是小朋友親手栽培的,田園氣息扑面而來。幼稚園隨處可見用零食盒、牙膏盒、廢棄報紙等做成的頗具創意的手工藝品。校長樊淑葵說:“地球資源越來越少,環境污染也很嚴重,要從小培養小孩的環保意識,從節約身邊的資源做起。”該幼稚園被香港教育局評為第六屆香港綠色學校獎。

上學第一件事是檢查身體,這是香港幼稚園的固定日程。檢查喉嚨是否紅腫,用耳溫計測體溫。朱老師說:“隻要體溫高於37.2,學生立即送回家。一是避免耽誤治療時間,二是避免傳染其他小朋友。秋冬換季,有些家長怕孩子被傳染感冒,出門就給孩子帶上口罩。”

幼稚園為全日班小朋友們准備了早餐:三明治加麥片。樂樂爸爸和媽媽都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家庭收入偏低,跟學校申請了減免膳食費(410港元),除此之外,樂樂參加了學費減免計劃,一年可省下三萬多港元。

樂樂和同學們在室內游樂場地玩得不亦樂乎。香港寸土寸金,戶外游樂設施對於幼稚園來說似乎有些奢侈,絕大多數幼稚園的游樂場地都在室內,除非一些私立國際幼稚園。孫女士說,“兒子以前在深圳讀幼稚園,做早操都是在操場做,現在上體育課都在室內,小孩體育鍛煉沒以前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幼稚園不足四百平方米,卻劃分出室內游戲場、訓練室、電腦室、課室等,滿足兒童各方面的發展需求。

樂樂班上有二十多個學生,兩個老師。香港教育局規定老師和學生的比例不能超過1:15,以保障每個小孩都可以照顧到。上課時,老師耐心地解答樂樂的每一個問題。

樂樂剛到香港時,不太會講廣東話,但該幼稚園屬於本地課程,上課以廣東話為主。為了讓他更快融入集體生活,校長建議孫女士在家也講廣東話,讓家庭和學校銜接起來。四個月下來,樂樂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讓人驚訝。孫女士充滿感激地說:“校長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樂樂剛來不適應,校長還特別照顧他,經常跟我們反饋情況。”

K3班每天上午必有一節美/藝/體課,這是教育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的要求。記者採訪當天看到,體能活動時間小朋友們席地而坐,尖叫聲、歡笑聲不絕於耳,樂樂代表男生隊贏了女生。孫女士說:“樂樂在這裡讀書特別開心,氛圍比較自由,在內地很難見到小孩坐在地上上課。老師也很活潑,跟小孩打成一片。”

當天的午餐是番茄炒蛋和紹菜煮魚肉,樂樂一口氣吃了兩碗。隨后,校工阿姨拖出專為兒童設計的小床,小朋友們在一片舒緩的鋼琴聲中進入夢鄉。這時,校長和老師們才開始吃午飯。“隻要有小朋友在,我們就不能停下來休息,每時每刻照顧到他們,有時放學過后,老師們還要留在學校寫教學評估”。樊淑葵校長告訴記者。

下午2點50分,小朋友們陸續起床。記者採訪當天恰好是感恩節,幼稚園特意舉行感恩節活動,小朋友們各自從家裡帶來水果、蔬菜、零食,互相交換。期間,負責《聖經》課的范老師帶領學生們唱贊美詩歌、禱告。該校是基督教教會學習,每周都有一節《聖經》課。對於宗教的影響,孫女士表現得很開明,“小孩子信仰什麼宗教由他自己決定,學校從來沒有強迫小孩必須信基督教。基督教強調愛與尊重,對樂樂也有很大幫助。”樊淑葵校長告訴我們:“每周末,教會組織學生家長參加主日禮拜,學生家長自願參加,有些家長因此成為了基督徒。”

下午的課程是分組活動,樂樂加入搭積木小組和畫畫小組。樂樂一邊搭積木一邊唱著剛剛學會的“哈利路亞”,非常開心,還跟記者聊起天。他指著身邊的兩個小朋友說:“他們兩個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兩位小朋友都是香港本地人,樂樂用廣東話跟他們交流,有時候不知道廣東話怎麼說,兩位小朋友便主動幫助他。問起小朋友們最喜歡什麼課時,都不約而同回答“英語”,“因為英語老師最好玩。”從樊淑葵校長了解到,英語老師是美國人,很會調動課堂氣氛。

吃完下午茶點,4點半放學,孫女士提前10多分鐘到了學校門口。周五下午樂樂還會參加課外繪畫班。“樂樂畫畫不好,就給他報了這個班,一學期220港元,當個興趣愛好。身邊的小孩都報了興趣班,有的小孩一學期要學5門,太辛苦了。”孫女士無奈地搖搖頭。

樂樂的爸爸是香港人,很重視樂樂的英語,時常教樂樂一些單詞和基本用語。當問到有沒有想過給樂樂報英語班,樂樂爸爸說:“現在基本的英語我還可以教,等他讀小學的時候再補英語,不過外面的補習課越來越貴了。”

回想四個月幼稚園生活,孫女士感觸頗多,“每個月學校會請來教育專家,舉辦專題交流活動。我從中學到很多,比如要學會傾聽小孩的聲音,不能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小孩﹔小孩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要在一旁指指點點,會給小孩帶來很大壓力。這幾個月最大的收獲就是跟兒子共同成長。”

(“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之八:內地幼兒如何在香港上幼稚園?即將推出,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