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武漢2萬余大學生背債買“蘋果”,憑身份証和學生証,一小時就能貸款購物,比信用卡分期付款購物還方便,受訪大學生稱貸款購物是瞞著父母的,還貸的錢都是從牙縫中摳出來的。據統計,有不足一百人逾期未還款可能留下信用污點,這對他們未來申請信用卡、房貸、車貸等,都會帶來極大的麻煩。詳細>>>
1、信貸公司見利忘義 故意引誘
為什麼會出現2萬多學生貸款買手機的現象呢?除了有從眾心理和攀比觀念在作祟外,重要的是消費公司故意引誘。憑身份証和學生証,一小時就能貸款購物,這種效率這種方式,讓你無法拒絕。尤其是年輕人多有攀比心理,你有的我也要有,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樣的貸款方式,隱藏著巨大的消費陷阱。這樣的消費貸款絕不等同於銀行貸款,除了銀行利息以外,還有擔保服務費和客服費。費用到底有多高?有人以售價為4799元的蘋果4S手機分期9個月付款為例進行計算,其實際利率比當前1年期貸款基准利率6.0%要高近7倍。這樣暗含消費陷阱的貸款把大學生作為主要對象,實在太損人,而且有可能讓大學生背負不誠信的污點。詳細>>>
2、大學生從眾心理和攀比觀念在作祟
2萬之眾的大學生貸款買蘋果手機,實際是一種從眾心理和攀比觀念在作祟。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的同學,在校園“蘋果風”勁吹面前,有條件要買,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在買,這就在大學校園裡形成了競相貸款購買“蘋果”手機的熱潮。小額消費貸款把服務推進到校園裡去,以消費熱點為杠杆來撬動大學生消費熱情,利用大學生熱衷於相互攀比的心理特征,僅憑學生証和身份証就可以申請貸款,簡化放貸的手續,滿足了大學生對貸款購手機的心理需求。詳細>>>
3、大學生消費觀尚未成熟
中國的許多大學生已經成人,但是消費觀卻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消費金融公司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始動機下,以寬鬆的門檻向大學生放債,對非理性消費客觀上形成誘導。子債總會有父還,這恐怕才是消費金融公司敢於放債的底氣所在。盡管央行並未就能否向大學生貸款發出禁令,但是消費金融公司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規范發放貸款,委托家長進行。這樣,才能避免信貸“蘋果”成消費“苦果”。詳細>>>
4、背債買"蘋果"背后蘊藏管理失責之痛
背債買"蘋果",固然有大學生虛榮心作怪,但其背后蘊藏著管理失責之痛。一方面是學校管理之痛。那麼多的大學用起了與經濟不相符的蘋果手機,學校沒有理由不知道,也不能熟視無睹,應該管起來,至少也應該問清楚情況,同時在抑制大學生攀比上有所行動,而不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在貸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如果大學生貸款時,必須要讓監護人知道才能發放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學生過度消費。雖然近年央行已叫停了銀行對大學生發放透支額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但在貸款上卻沒有嚴密的防護措施。詳細>>>
一部蘋果手機,比普通手機貴幾倍,對還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而言,堪稱奢侈消費。“大學生”的主體,“蘋果”的標簽,“背債”的點綴,針對“大學生背債買蘋果”一事,我們無疑有理由批評當今一些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的行為。但值得重申的是,商家不應唯利是圖,不該一味的花言巧語吸引學生們貸款購物,同時不該忘記有一份社會責任需要自己承擔,宜“經常提醒大學生使用分期付款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償還能力,一定要量力而行”,才不至於陷入“道德窪地”。詳細>>>
我們一直強調理性消費,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培養也始終是我們的討論范疇。但效果甚微:宏觀層面,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人們將4%的收入用於購買奢侈品,而在我國,許多消費者用收入的40%或以上來購買奢侈品﹔微觀層面,炫富、奢侈消費比比皆是。誠然,解決此番社會現象是一個系統工程。但針對象牙塔內的非理性消費行為,針對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培養,又何不以“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為支點呢?與其苦口婆心的勸說要理性消費,不如予以學生們一定的“超前消費”的空間,要麼形成理性消費的習慣,要麼付出“成長的代價”,對於學生的成長總之都是有益的增量。詳細>>>
憑身份証和學生証,一小時就能貸款購物。這樣的貸款方式,隱藏著巨大的消費陷阱。這樣的消費貸款絕不等同於銀行貸款,除了銀行利息以外,還有擔保服務費和客服費。費用到底有多高?有人以售價為4799元的蘋果4S手機分期9個月付款為例進行計算,其實際利率比當前1年期貸款基准利率6.0%要高近7倍。這樣暗含消費陷阱的貸款把大學生作為主要對象,實在太損人,而且有可能讓大學生背負不誠信的污點。近年央行叫停了銀行對大學生發放透支額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目的就是不希望大學生在求學期間背上沉重的債務。希望有關部門能參照信用卡透支的政策,對消費公司面向大學生的消費貸款進行規范詳細>>>
大學生舉債買蘋果,表面上看是大學生相互攀比,“死要面子活受罪”。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事件折射的是某些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傾向。藥家鑫開車肇事后,為了逃避責罰,在明知被撞者沒有死亡的情況下,干脆再扎上八刀致受害者死亡﹔至於最近被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的李天一,更是“坑爹”的典型,先是無証駕車滋事,被勞教釋放不久又涉嫌輪奸被刑拘。藥家鑫和李天一“坑爹”的背后,與家庭教育特別是德育的缺失有著很大關系。事實上,很多家長隻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好穿好,甚至無原則遷就孩子的要求,家長對子女過分的嬌寵,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埋下了隱患。。
不僅如此,學校教育也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學校價值觀教育空泛無力。我們的社會,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媒體上,都充斥著各種虛榮、享樂、拜金的幻象。輿論推崇的不是勞動光榮,而是所謂“成功學”。成功是第一價值標杆。有些媒體甚至喪失了底線,宣揚“不擇手段地出名就是牛逼”的反道德價值觀,少數大學老師甚至在課堂上赤裸裸地對學生宣揚“不成功不要來見我”的“成功哲學”。在這樣的學校教育和社會大環境“熏陶”之下,武漢2萬大學生舉債買“蘋果”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現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