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出圈、教授出手、产业出效……科技创新在浙大落地生长

5月20日,“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玉泉两个校区,在一根石墨烯纤维里看见国家新材料的脊梁,在一座透明光伏温室中感受农业与能源的协奏,在一束高光谱激光中捕捉“看不见”的污染颗粒……这里既有前沿科技的锋芒,也有新质生产力的跃动脉搏。
从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出发,第一站便是一场科技硬实力的直观展示。高超教授团队研发的石墨烯纤维材料一举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建成全球首个单层氧化石墨烯量产线。“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我们希望它真正服务国家发展。”在这里,实验室不仅是知识发生地,更是产业启航点:从透明有机光伏温室、仿肺透气膜生物反应器,到功能纤维与固碳材料,一项项技术正从“点子”走向“产线”,串起“课堂—园区—工厂”的转化通道。
视线从材料回到信息、能源,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令人印象深刻。叶志镇院士团队突破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难题,实现钙钛矿量子点产业化应用,为新型显示和健康照明提供低成本高性能解决方案。姜银珠教授团队深耕十余年的钠离子电池项目,如今已构建起从材料创制、电芯开发到商业验证的完整闭环。得益于低温高效、长循环寿命的技术优势,该项目正在为铅酸电池替代和分布式储能提供“浙大解法”。
除了教师科研项目,一批青年力量也在不断涌现。本科生黄超煜带领团队开发出基于海洋生物粘液的医用止血胶水,并创立中科华煜公司,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海边长大的孩子,看海洋生物的方式不太一样。”黄超煜笑着表示。在学院构建的“SRTP—实验室—创业平台”链条中,更多学生项目正从想法走向现实。
走进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则是一场“光”的盛宴。在这里,科研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贯通“机理—器件—集成—应用”的全链式协同。刘旭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激光直写装备,被誉为国产硬科技“新标杆”;而高维度OCT系统,则正在刷新医学影像的“分辨率”,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在亚运会、冬奥会等重大场景中的实战表现,用“天上的激光”精准扫描“看不见的污染”。
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一个个坚守科研、执着转化的身影。从先进的各类材料,到硬核的光电技术,从实验室的第一性原理,到车间里的实物落地,浙江大学正以自身的学术厚度和转化温度,构建起一条“教、科、人”一体,“产、学、研”同行的融合之路。
(记者 陆健 通讯员 秦宇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