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
山东:26项重点任务打造“创新无忧”生态

科技成果的井喷,需要良好生态环境。当“土壤”肥沃、“空气”清新、“日照”充足时,好成果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山东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八方面系统发力,提出26项重点任务,形成政策合力。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用五个“心”描绘出山东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目标:“‘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
营造便捷高效政务生态
“《意见》紧紧围绕我省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政务服务还不够高效、人才评价还不够科学、成果转化还不够顺畅、全社会研发投入偏低等痛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孙海生介绍,为确保《意见》“通天气,接地气”,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组成调研起草组,赴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等地调研,充分学习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创新“新势力”加速涌现,揭示了科技创新从“要素驱动”向“生态驱动”的演进趋势,为《意见》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科技创新来说,政务生态是第一生态。《意见》提出要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旨在寻求创新激励与安全保障的平衡。为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意见》提出持续深化科教界“帽子”治理,简化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验收流程,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营造便捷高效的科技创新政务生态,意味着要包容失败。《意见》提出,出台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对已勤勉尽责,因受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市场风险影响或其他不可预见原因,未实现项目预定目标的,不予追究科研失败责任,不纳入科研信用不良记录。
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的第一资源。作为承担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任务的六个地方之一,山东一直鼓励各科研机构根据自身情况拟定灵活的考核机制。为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意见》提出,坚持“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探索“小同行”评价、代表作评价、产业贡献评价、社会认可度评价,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对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实施特殊的晋升机制。
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
营造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研发生态,是《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要达成这一目标,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
《意见》明确,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据了解,山东计划将省内20多所高校院所确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点,通过“权益让渡”“先使用后付费”“校聘企用”等方式,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打通企业在科创人才与技术上的堵点。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孙海生介绍,为营造活力充沛的科技创新企业生态,《意见》在构建高质量科技企业矩阵、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等方面部署了相关行动。“在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时,《意见》重点围绕解决产业堵点痛点和市场需求布局项目,鼓励指南多在产业中找、多让企业出题目。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意见》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过80%。”孙海生介绍。
据了解,为推动《意见》落地,山东发挥省委科技委牵头作用,强化科技、教育、财政、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协同;省委科技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强化财政支持保障,各地加强跟踪问效。(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荆培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