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峰委员:
谋划西部县域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

寒假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教授杜海峰完成了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初稿。其中,一份关于提升西部县域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提案,他仍在反复打磨。
“教育部近期对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进行了部署。其中特别强调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2月19日,杜海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落实这一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县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
沉甸甸的提案背后,是杜海峰及其团队长期深入的调研与实践。
2015年起,杜海峰便开始对西部地区县域青少年发展进行持续的系统性调研。多年来,他带队走访了多个西部县域学校,深入了解青少年在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学业、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们看到,尽管县域中学都配备了机房,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老师多是兼任,授课时照本宣科的多,能跟随时代发展讲出新意、讲透技术的少。”杜海峰说,他们在多次调研中发现,因为师资配备不足、教师能力有限,县域学校似乎未受到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
2024年4月,团队针对调研结果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计划进一步开展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调查。同年7月,杜海峰继续组织陕西宁强县中学生赴西安开展夏季研学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需求。
团队综合多次调研发现,西部县域教师在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匮乏、基础技能不足、实践环境受限以及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县域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也可能进一步拉大区域教育差距。杜海峰说:“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提升西部县域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杜海峰建议,要从国家层面设立西部专项计划,对西部县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师资培养提供支持;通过引进与培训年轻骨干教师,切实提升西部县域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加快县域学校“智慧课堂”改造,完善县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资源支持体系;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确保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持续提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杜海峰始终秉持对参政议政的高度责任感。他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学术研究与履职实践紧密结合,努力为西部教育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过去一年,他提交的关于提升西部县域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等提案,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真办理与回复。
2024年,杜海峰每个月都带领团队深入基层,了解乡村振兴与治理、农户生计可持续等情况,不仅为团队的研究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将履职答卷写在了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我们长期关注西部县域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希望跟紧时代特征,找准问题症结,为破解教育均衡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公平贡献一份力量。”杜海峰表示,他计划2月底对宁强县所有初高中学校约1.3万名学生再开展实地调查,了解人工智能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发展和社会认同的影响。(记者 王禹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