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走,到隔壁学校去上课——

“拆”掉围墙,“互选互认”促高校资源共享

2025年02月18日08:4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拆”掉围墙,“互选互认”促高校资源共享

2025春季学期即将开始,湖南长沙三所高校的学子遇上了“新鲜事”——去“隔壁校”听课,也算学分啦!

据悉,去年年底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实施方案(试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开展后勤共保、设施共用。三所高校将推出12门互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4门互选线下专业选修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以及4个互选微专业。

不只长沙,近年来,在高教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高校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成立课程或教学联盟的形式推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成为越发普遍的尝试。

教学资源跨校互通,将如何改变教与学?以课程为基点推动开放办校进一步拓展、高教资源深度融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尝鲜“互换校园通勤上课”,学生选择更广泛、体验更丰富

刚刚过去的秋季学期,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向希骏的已修课程列表里,多了一门深圳大学的课程《创意方法》。

“这门课程的课堂体验非常好,授课老师很会‘讲故事’,不仅有理论讲授,还有案例教学、创意工作坊、经典阅读和作品展示等多个环节”,向希骏表示,最初选这门课只是基于兴趣,但几次课下来,却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通过创意环境、创意流程、创意思维等知识学习,他逐渐意识到,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也能通过“创意”换一种思路,“对专业学习更有把握了!”

记者了解到,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深圳市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启动跨校课程互选计划,到2023年秋季学期,课程互选范围从5所高校拓展到全市17所高校。南科大作为第一批参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课程互选计划的五校之一,2022年秋至2023年秋3个学期开放给深圳市其他高校院所共25门本科互选课程,选课学生达167人次,并实现学分互认。“早就想去体验一下综合性大学的人文氛围,深大给我办理了校园卡,不仅进出学校很方便,还能到他们的图书馆借阅书籍”。向希骏这样分享他“跨校学习”的体验。

体验“互换校园通勤上课”的还有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学生。2024年,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携手,开放通识课程互选。复旦大学广播台的公号推文里,“尝鲜”的学子们这样描述“互换校园”的感受:“复旦人很有人文气质,听一门三国史课,老师展现出的那种对智识的掌控力,让他整个人都‘闪闪发光’。”“去同济上课,颠覆了我对一个‘偏理工类’学校的认识,课程节奏很紧。一想到要代表复旦学生的形象,我就不敢松懈!”

“课程数从2019年的8门上升到2014年的100门,选课人次从2019年的595人上升到2024年的7089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孟俊贞对着一张折线图向记者介绍,从2019年1月起该校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签署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6校累计已开出305门次跨校课程,覆盖选课人数累计达到24000余人。

“跨校学习让学生获得的,是更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南科大教学工作部相关负责教师表示,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利于推动全市各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开放互惠、合作交流和共建共享。“可供跨校选课的共享课程,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授课老师专业能力突出,学子们可以一边打破学科边界、拓展知识视野,一边扩大交流圈子,体验不一样的校园文化。”

校际课程成为优势课程建设“新抓手”、高教资源互通共享“新窗口”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传统水工学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生态水工学的兴起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2024秋季学期伊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教授为学生带来了“生态水工与环境学”第一课。

“生态水工学课程是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列为跨校互选课后,不仅有校长亲自上讲台,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也拓展了,我们上线了智慧课程平台,配备了‘智慧助教’,还有课程在线辅导、‘数字人答问’,既满足本校学生也照顾到了外校选课同学需求。”孟俊贞表示,校际互选学分互认推出后,一批具有院校特色的课程成为学生青睐的“宝藏课程”,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宝玉石分类与鉴赏》《中国水利史》,河南农业大学《药食同源与营养健康》《宠物养殖与保健》,河南中医药大学《饮食、体质与疾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证券投资学》《创业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业大数据基础》《商务礼仪》等,均居选课人次前列。“这对开课学校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促使其深耕优势课程。”

“3年前,学校加入江苏省通识教育联盟,推动通识课程互选,只要学生满足所开设学校考核要求,就可算作培养方案通识课组相应类别的学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越表示,3年来的变化让她欣喜:“学生选课空间更大,更能基于自身成才需要、兴趣爱好合理选择,如外校学生对信息、气象知识感兴趣,来选南信大的课,南信大学生对医学有了解需求的可以去南京医科大学修学分,资源与学生需求更匹配。此外,对于在校外选课中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教师,我们会通过组织不同学科大类讲座课的形式,每周邀请不同院校老师来南信大做主讲人,让更多本校学生开拓视野。”

不同学校教务数据依托的平台系统各不相同,学分换算规则、同一门课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标准也不尽相同。如何保障跨校课程学分和成绩认定的公平公正?记者注意到,在管理服务上,校际课程开放促使学校更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促进互通与共享。

“2024年,依托区块链技术,我们试点推动六校联盟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的全面升级,”孟俊贞向记者介绍,新技术运用后,各联盟高校作为联盟链节点,分别设立学分互认平台服务器,负责本校课程数据、学生数据、学生学习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各高校节点共同维护同一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数据表,相互备份。

“系统调用各校数据,可通过加密算法传输到公网,这样可以实现各高校数据的一致性,防止篡改、造假,也可以助力实现个人数据隐私化、考核过程公平化。只要学生的考核结果符合互认规则,系统就会将成绩转化为所在校的相应学分。系统通过‘智能合约’将课程任务目标、考核标准纳入系统,学生的修课成绩表现、学分、时间信息将被永久保存记录,以授权查询的形式分享给机构和个人,提升可比性、透明度和公信力。”孟俊贞说。

构建大学校际发展新生态,配套保障和学业生涯引导要跟上

互选互认大门敞开,平台逐步搭建,但是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多学校课程互选停留在大类公选课,且授课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的、实验操作型课程面向外校学子“敞开大门”的仍是少数。

“校际互选,不少学校已有尝试,但有的只在政策上开放,实际跨校选课总量不大,”一位教育专家分析,“一是各校上下课时段安排有差异,若排课时间冲突,‘跨校通勤’时间不允许,二是现在线上公开课资源已经很为丰富,若只是出于兴趣听课,对学生吸引力如何,有待进一步评估。”

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表示,跨校选课是新话题,也是老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就有课程互选的相关举措。今天,很多新大学城建设时因各高校地理位置相近,配套硬件设施可以共享,相关高校也有了集团化发展、学分互认的内生动力。”

“互通互认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课程联盟’构成了一种校际发展新生态。从相对封闭的壁垒中走出,需要办学理念的革新——其一,相应保障配套要同步跟上,如出入校管理,跨校学生用餐、借阅、学习资源的开放等;其二,人才培养最终要在知识结构基础上建立能力结构,在课程选择性增强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如何选’的引导,和学生生涯规划、成长成才路径设计结合起来,真正丰富学生的能力结构,特别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三,可通过跨校课程促进跨校学术交流,如组织联合研讨、学科沙龙等,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马陆亭建议。

如何以此强化育人实效?一些高校也有谋划。“下一步,一是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在丰富课程资源同时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并充分发挥学业导师作用,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根据兴趣、特长、就业、升学等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二是注重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建设,新增项目制课程,突出学科前沿和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三是立项建设一批研究型教学名师(团队)项目,在校内外资源联通基础上探索智慧实践教学新形态,支持学生借助校内外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造性实践。”孟俊贞说。

(记者 周世祥)

(责编:李昉、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