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

作为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陈金婵对新修订的科普法中涉及科学教育的内容格外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孩子和许多学生对科学课程有着浓厚兴趣,更因为她已经看到中小学教育正向跨学科教学转变的趋势。
“现在,各科考试都不仅限于本学科的知识。比如语文、数学考试的题目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科学常识。”陈金婵认为,新修订的科普法使得科学教育有法可依,也让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教育。
探索试验初见成效
科普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支持和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老师们需要去直观感受新兴科技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思考我们未来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校长陈建平看来,只有教师具备了更高的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才能开展好科学教育工作,充分带动学生发展,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为此,今年春节前,陈建平组织全校教师来到一家汽车企业参观,现代化的智能制造生产车间让不少老师惊叹不已。
2024年,教育部确定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125个、实验校994所,辐射带动科学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已将科学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学课程体系,并持续稳定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比如陈建平所在的佛山市同济小学,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七届科技节,还在学校成立了“童童少年科学院”,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在科学实践中创新创造。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张亚介绍,学校探索在不同年级开设跨学科课程,例如“理科综合实践课程”“文科综合实践课程”“航天特色课程”等,课程由各学科教师共同研发。这种跨学科教学,也成为一种盘活教学资源的方式。
“我们学校开设的跨学科课程涉及很多学科知识。比如,在共建绿色校园主题课程中,生物教师负责教学生种植知识,化学教师会科普肥料的制作过程和发酵原理等。”张亚说,这既能补充教师的课时,也能调用更多学校已有的人才资源投入到科学教育中。
校内资源仍需扩充
夯实校内人才队伍和科普资源建设是开展科学教育的基础,而专任科学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张亚告诉记者,近年来,其所在的学校一直在扩大专任科学教师人数。但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教师数量仍然显得不足。
教育部近日公开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科学教育的建议中提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科学专任教师缺口仍然较大,兼任教师比例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在张亚看来,新修订的科普法将科学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依托科普法,有望进一步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尤其是在科普法修订实施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相继公布,都体现出国家层面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也有望得到加强。
除了扩充科学教师人才队伍,张亚还提出,学校对科学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应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要思考在工作机制上如何与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结合。比如从学校层面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
“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快,学校要保障校内科学教育资源设备的不断更新。例如,加强科技类实验室改造,在实验设备、科学教育场景构建方面提供硬件支持,进一步拓展校内课程资源。”张亚说。
社会协同亟待加强
开展科学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和科学教师的力量。陈建平认为,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支持,是科学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关键。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这一条款中特别提到了对校外资源的利用。
目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对此,陈建平深有体会。
除了担任小学校长,陈建平还参与了佛山市禅城区的研学基地建设工作。她在考察研学基地时,曾到过一家污水处理厂,发现工厂全部在地下运行,这与一些科普书籍中描述的情境大不相同。此外,工厂里还设有很多展馆、海绵城市沙盘等优质科普资源。
“但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或是为不同年龄、不同研究需求的孩子提供研学课程,这些单位就必须开辟新的工作范畴,还要设置专门的工作岗位。因此,让他们开放科普资源并参与建设研学基地是存在困难的。”陈建平说。
当前,大部分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利用的校外资源,仍以科研院所、专设科普场馆等为主。新修订的科普法提出,鼓励企业将自身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生产线等科研、生产设施。陈建平认为,这或能鼓励全社会一起行动,通过凝聚科学教育共识,使校方和社会单位的合作沟通更加顺畅。(记者 沈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