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精准培育
破解市域产教联合体“合而不融”难题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明确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工作,并于当年9月公布了首批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在此基础上,本次《通知》公布了第二批共6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分别为江苏太仓、浙江宁波、浙江义乌、广西南宁、四川宜宾、新疆昌吉。
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事物,近两年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进展几何?未来又该怎样发展?
成效初显:职能部门与产业园区深度参与
虽是新实践、新载体,但在浙江师范大学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林伟看来,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与目标始终如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唐林伟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省纷纷因地制宜地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区域内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全面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国家队”。“比如,河南省计划在未来建设约20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广东省多部门协同推进建设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可以说,产教联合体在实体化运作、合作办学、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并且成效初显。”
“推进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秉强这样概括,“目前,每个省推进建设的联合体数量通常不少于30家,部分省份还规定每个设区市至少建设一家联合体,要求职能部门与产业园区深度参与联合体建设,并强化建设成效约束。比如,江西省已将联合体建设纳入设区市教育综合考核。”
“实事求是地说,关于联合体的实践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尽管目前已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建设体系,但时间尚短,未来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唐林伟说。
直面挑战:做实实体,有效协调联动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如何落实实体化建设是一个难题。”李秉强调研发现,现有的大部分联合体,目前尚未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也未建立实质的专职专班或有效运转的兼职专班。“从本质看,联合体是个松散的政校企联盟,如果没有一个实体化机构或组织加以推进,其建设成效很难保证。”
“难题的根源在于,此类联合体大多基于政府要求,由园区、院校、企业多方协同组建,而各方内在诉求差异较大。”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徐建俊表示,这就导致各方的短期利益需求难以平衡,容易形成主要依赖外部“输血”、难以建立自身“造血”机制的状况。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挑战是,政府内部多主体间也存在统筹协调难度。唐林伟解释道,联合体建设涉及多个主体,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包的落地,需压实政府责任,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然而,地方在建设过程中,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落实,难以真正撬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协同机制,致使联合体建设落入了以往产教融合模式‘窠臼’,出现‘联而不合’等问题。”
“联合体建设,校企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唐林伟提醒,一些牵头企业参与联合体建设,直接目的是为缓解技能人才招工压力。因此,需关注部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愿投入、“只用工、不培养”的短视行为和功利思想。而学校方面,则需警惕“升学导向”带来的对技能教学的轻视及对产教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政策引领:在“精准培育”与“统筹规范”上下功夫
“面对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教育部再次发文明确要求,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及动态管理,释放了推动联合体建设走深走实的信号。”李秉强表示。
“之前,我们更关注规模扩张,因此一大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各地应运而生。现在,我们更关注‘精准培育’与‘统筹规范’,意在转向提升质量新周期。这也是破解现实问题的有力举措。”唐林伟坦陈,“无论是新布局的6家国家级联合体建设单位,还是配套出台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标准》),均体现了这些趋势。”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布局建设的6家联合体,一是服务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发展,布局浙江宁波、四川宜宾;二是服务“散装县”发展,布局浙江义乌、江苏太仓。“散装县”是指一些具有独特产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县级行政区,这些地区一个或几个产业(产品)全球占比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三是服务周边外交,布局广西南宁、新疆昌吉。
“联合体建设数量的精简与功能的清晰定位,体现了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示范性价值和意义。”唐林伟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首次提出‘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纳入部省会商内容’,这将大大提升联合体建设的驱动力度,也将解决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资源整合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
记者查阅文件发现,《建设标准》设置基础性指标、实质性指标、否定性指标3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6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各指标设置观测点,旨在全方位阐释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标准。比如在条件保障观测点方面,就包括是否出台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实施细则,参与主体是否已经实质性享受到相关政策补贴,专项经费和日常经费安排和到位情况等内容。
“《建设标准》指导修正部分市域产教联合体前期建设偏差,能有效激发地方基于资源禀赋的自我创新意识,有利于联合体开展横纵向比较,查找自身问题,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张浩表示。
“指标的操作性更强,观测维度更明晰,更加彰显了联合体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目前联合体建设的松散捆绑现象。下一步,各省级部门应在建设标准指导下,加快出台契合区域实际的联合体评价指标。”李秉强说。
(记者 晋浩天 通讯员 向周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