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思政课,科技感浓浓(在一线)
“欢迎来到‘军事博物馆中的北理工智慧’元宇宙展厅,请跟我一起参观吧!”
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第二届科技文物数字仿真建模大赛展示活动中,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大一学生游奕佳分享了自己的思政课作业。2024年秋季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运用数字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大一学生完成了300多件作品,生动展示文化数字化成果,并从中感悟科学家精神。
在北理工,思政教育有着浓浓的科技感。
“如何看待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能否介绍您与北理工的故事?”借助学校自主研发的智慧思政大语言模型,学生可以与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对话。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华平介绍,研发团队以历史资料作为数据支撑,通过自主研发的基座模型和强化学习等手段,让历史人物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与学生交流,给同学们深刻的学习体验。
借助数字技术,学生可以“穿越”到北理工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奋斗故事;步入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戴上VR眼镜,体验重走长征路……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了沉浸式学习环境,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新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思政教育更加个性化、智能化、高效化。”学校思政课教师吴倩说。
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北理工借助智慧手段,精确了解学生特征、精细分析需求、精准推送内容,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思政教育体系。
“大家好,我是艾比特(iBIT),擅长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你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与我交流。”2024年起,北理工师生有了人工智能专属助理“艾比特”。学校有哪些传统文化类的社团?如何查询思政课教学视频?向“艾比特”问几句话,答案迅速跳出。
近年来,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智慧思政”,以生成式大模型建设互动式数智伙伴,开发全维度学生综合数据平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形成学生成长发展报告,智能推荐德育、文体类活动,为学生提供成长指导。
在对话框发送截图,得到与图片相关的校史资料;将图文作为素材输入,生成不同风格的视频……为了更好赋能教学,北理工建设校史校情语言大模型,将知识图谱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构建以校内外红色资源为主体的数据库,持续丰富思政资源供给。
“我们拓展思政教育的场景,内容、形式和载体不断迭代升级。”学校党委书记张军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探索课程、实践、师资等资源智慧化运用,推动学校思政教育更加开放、高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05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