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学习贯彻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动>>教育之声

高校应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职责

倪海东
2023年02月23日09:56 |
小字号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内宣外传工作的重大实践课题,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诸多重要场合,从多个视角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阐述,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关键是改进中国传统叙事逻辑、创新时代话语体系,更好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目的是对内引导舆论、塑造价值、凝聚共识,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各类资源有效配置,需要“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高校要强化战略意识,定位好自身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办学治校应有之义

高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办学治校应有之义。高校要发挥职能和资源优势,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努力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智启人,而中国故事、中华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脉,是对青年学生铸“魂”、培“根”、启“智”的源泉。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的过程,有义务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广大青年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是忠实的传承者,将会成为最具活力和热情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和中国声音的传播者,能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高校是理论创新和文化引领的高地,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高校占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拥有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承担了众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要发挥学术和人才优势,充分释放理论创新和文化引领的潜能,构建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构建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话语体系,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解决好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怎样传播的内涵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解读好中国实践,阐释好中国理论,把讲故事和传播声音的要素、方法、路径有效集成,将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融为一体,让中国故事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好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高校是国际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平台,有条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等教育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中外对话的桥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举合作共赢旗帜,主动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推动教育合作,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营造出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有关部委陆续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文件,为高校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提供政策支持。良好的国际平台和有力的国内政策,为高校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互容、互鉴、互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校对外合作的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和人文交流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伙伴遍及全球、领域日益增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广大师生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是对外合作交流的推动者、践行者,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熟悉国际规则,深谙中华文化,了解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应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高校应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好自身交流平台的优势和条件,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努力实现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

高校具有文化积淀和人才储备优势,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应强化责任意识,整合各类资源,找准路径渠道,形成集合力量,切实回答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时代命题。

建好“蓄水池”,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优秀人才。高校承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既要把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教书育人之中,也要致力于培养善于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生力军。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科学设计培养方案,明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传授,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和价值塑造,培养青年学生的辨识能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思维特征,深入挖掘授课内容、创新方式方法,让中国故事入脑入心、润物无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创造更多机会让青年学生了解、交流和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各类媒体和交往平台向世界分享中国故事。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培训,引导教师成为善于阐释中国故事、培养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先生”。

建好“智囊团”,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思想理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伟大社会变革、叙事方式体系的研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标识的提炼,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中国经济社会实践的富矿,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层奥秘,凝练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和内在逻辑。探究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语言共同点和利益交汇点,研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接受心理,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实现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建好“连心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拓展交流平台和渠道。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广大中外留学生作为不同文化的亲历者、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积极利用系统的留学生教育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为中外青年学生搭建友好交往的桥梁,在学习教育和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做实做深教育对话和人文交流,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等有利时机深化议题设置,赋予中国故事新意与活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拓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打造一批中外智库高端对话和人文社科学术交流平台,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以本地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置身全媒体时代,尤其是因疫情而使现实空间面对面交流受限的情况下,还要搭建好融媒体矩阵,利用好各类数智化学习交流平台的集成联通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传播效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