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新增智慧专业还需跨“三关”

2022年11月30日08:3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专业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201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今年,31个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智慧”和“智能”成为新增专业的高频词。

新增专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从当前来看,我国“智能+”“智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面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转型还有很大空间,未来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新增“智慧+”“智能+”专业,既是为国内新兴产业培养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必要之举,更是引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有益尝试。

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的当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更应与时俱进、因势而立。新设立这些交叉融合专业,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扣住了科技进步的时代脉搏,不仅有利于推动传统行业跨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对于加强人才储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新增智慧专业还需迈过如下“三关”。

夯实基础,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这对于增强学术界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具有重要意义。新增的“智慧+”“智能+”专业大多属于交叉学科,必须建立在基础学科不断“强起来”的基础上。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只有创新之源活水不断,才能推动更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产生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因时而进,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应随之调整。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增的“智慧+”“智能+”专业迫切需要广大教师摆脱惯性思维、告别“老把式”,在产业一线发现研究新的科学问题,不断开阔知识面、更新知识库,为选择新专业的同学们送上趣味的钥匙、埋下希望的种子,让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用心设计,推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新专业突出就业导向,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中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为此,各高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育人效应,让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年学子苦练本领,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龚培河,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信大基地研究员)

项目团队:记者 张胜、唐芊尔、苏雁、颜维琦、赵秋丽、冯帆、张士英、王斯敏 通讯员 方彦蘅、赵怡宁、胡惠茹

(责编:何淼、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