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杨洲:恒守家国情怀 书写报国之志

相 阔
2022年04月06日09: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杨洲201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走进北京科技大学的主楼,写有“学厚质朴,百炼成材”八个大字的牌匾映入眼帘。这不仅是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创院精神,也是该校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教授、留瑞海归杨洲的治学理念。

  

  瑞士留学 潜心科研

  2003年,杨洲选择前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修,正式踏上了瑞士留学之旅。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一所朴实低调、治学严谨的欧洲名校,爱因斯坦、伦琴、冯·诺依曼等杰出科学家都曾在此学习,32位诺贝尔奖得主曾经在此学习、工作。

  陌生的文化氛围,繁重的科研压力,让初到瑞士的杨洲体重骤减了十几斤。他积极调整心态,努力融入新的学术环境。留学期间,杨洲的假期大多时候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凭借好学与勤奋,仅用了半年时间,杨洲就完成了一篇论文的核心成果,速度之快令其导师也感到惊讶。

  世界顶级的项目资源、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优秀的工作伙伴、兼蓄包容的多元文化、美丽的湖光山色……杨洲在瑞士度过了4年时光。“留学瑞士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让我对科研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他说。

  学成回国 施展抱负

  “毕业回国是必然的!”

  想起当初决定,杨洲坚定地说。

  留学期间,杨洲接触到了最早一批来到瑞士求学并定居的中国留学生。“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科技水平、科研环境还是生活舒适度,中国和发达国家确实有一定差距。”杨洲说,“那时候在瑞士工作,1个月的工资等于在国内工作好几年,这种巨大的差异的确会给中国留学生带来冲击。”

  2007年,“留下”还是“回国”?这个选择摆在了杨洲面前。与他同期出国的留学生有部分选择了“留下”,而包括杨洲在内的一些学生则选择了“回国”。“两相权衡,我认为回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他说。

  博士后出站后,杨洲放弃了瑞士的优渥条件,决定回国前往北京科技大学任教。担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教授以来,杨洲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如今,他已在这一领域深耕20多年,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多篇SCI检索论文。回国15载,杨洲从没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

  多年来,杨洲见证着祖国的飞速发展。“我留学的时候,中国在经济、科技、生活水平等维度与西方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国内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而现在,国内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洲表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始终流淌在血液里,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出国、回国,传承报国传统,接续奋斗,乘风破浪,书写自己的“逐梦”故事。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给全球经济注入活力,这意味着年轻一代有更多机会、更多空间来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近年来,为了鼓励更多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各类针对留学生的利好政策,杨洲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留学生学成回国,干事创业,在祖国大地上实现梦想。

  “不仅是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我认识的很多在国外定居多年的人才也纷纷踏上归国之路,其中许多人在回国后取得了突出成就,让自己的事业也更上一层楼。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发展机遇。”

  扎根岗位 授业解惑

  践行爱国奋斗精神,需要立足本职工作,在科研事业中做出贡献。“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扎根岗位,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要聚焦国家发展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久久为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杨洲表示,坚持站在教学一线,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正能量,一个人可以影响十个人,十个人可以影响百个人……这也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与使命。

  这是一个开放则强、封闭则弱的时代。留学不仅是各国学生交流与沟通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渠道。得益于曾经的留学经历,杨洲也鼓励自己的学生“走出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科研经验。他说:“对于青年而言,开阔眼界很重要,一方面要广泛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在很多细分领域上,中国的科研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开展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仍旧很有必要。”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育者,杨洲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感受到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时代的舞台正在向一批批海归张开怀抱,将个人梦想与家国梦想相连。”他说。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