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新华网南昌6月20日电(记者吴锺昊)在国学大师陈寅恪和其夫人唐筼归葬庐山十周年之际,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中央大学”等两岸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近日聚首庐山,在九江学院开展陈寅恪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在此期间,记者采访了来自台湾“中央大学”的史学家,也是陈寅恪研究的代表人物——汪荣祖教授。
记者:为什么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陈寅恪热”?
汪荣祖:我在台湾大学念书的时候,还不太容易看到陈寅恪先生的书,偶然的机会看到他的一些著作,觉得非常敬佩。因为当时大陆做考据工作的人比较多,而陈先生在考据过程中很有见解。我从美国留学读完研究所之后,第一本书就是写陈寅恪的传记。
1969年陈先生去世的时候根本没有人知道,过了一段时间才有报纸刊登他去世的消息。1981年,我到大陆做研究,遇到陈家的后代和学生,又搜集了很多材料,回去后开始重写《史家陈寅恪传》,1984年出了新的版本,而出现所谓的“陈寅恪热”是80年代以后了。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陈寅恪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文革”中受到伤害的知识分子很多,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不屈不挠是不太容易的,但陈先生表现得非常有骨气。这些知识分子回头看的话,觉得陈先生很了不起,加上他学问好,有风格,因而推崇他。
我觉得这次在九江成立陈寅恪研究会,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前陈寅恪研究是零散的,而现在研究陈寅恪的书和文章已经非常之多了,大家都是将其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的,需要成立一个中心,一个基地。
记者:为什么陈寅恪之后,中国史学界鲜见大家?
汪荣祖:“文革”的时候都说陈寅恪先生是“反动学术权威”,1988年,在广州开关于陈寅恪的会议,我去参加了,那次先生得到平反。我当时说过,陈先生不是一个专家学者,而是一个“通人”。像陈先生那个时代的文人,做学问要涵盖各个方面,不是说专门做一门。而现在学校的制度,培养学生的方式不一样,很难再培养出“通人”。就算是比陈寅恪聪明的人,也难以获得这样的知识背景和渊源。
但是人文学的发展仍然可以有不同的道路,可以借鉴陈先生的成果。司马光之后还有人能再写出一部《资治通鉴》吗?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个必要。可是史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甚至超过司马光。
记者:陈寅恪学术精神的内核是什么?
汪荣祖:虽然陈寅恪先生在国外留学20多年,在饮食上喜欢西餐,但在文化上还是中国的文化。陈先生的后人讲,他有“大悲哀,担忧家国之事”。“家”讲的就是陈家,他的“国”我觉得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国魄”,就是文化。他一直怕“国魄”沦亡,因为他感觉到西潮冲击的力量之大,担心中国的文化会被慢慢侵蚀掉。中国文化千年延绵,现在却是花果飘零,他的“家国之悲”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担忧。
陈先生对晚清的士族家庭很有感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感情,即使经过五四运动,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1949之后,他选择留在大陆,面对更大的变化,可是他也没有随风而动,连写作的方式都不改变,坚持用繁体字。
他的信念内核就是“维护中国传统”,但他并不是一个保守派。他在给冯友兰的书信中讲得很清楚,他说,佛教是外国的东西,传到中国之后成为中国的佛教,西洋文化不能替代中国文化,而是像佛教一样,被中国文化吸纳,成为一种新的文化。
(来源:新华网)
![]() |
||
![]() |
![]() ![]() ![]() ![]() ![]() |
![]()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