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2012年:
材料作文再现 首次出现“无题”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则用了两则关于“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和地点”材料,让考生写作材料作文。
值得重视的是,此次是材料作文“重出江湖”。华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邹寿元表示,自2007年广东“新高考”以来,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都出过了,2012年是第一次出现材料作文。
而更具有开创意义的是,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在给定材料后,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这也是广东高考自主命题9年以来作文题首次“无题”。
点评
高考作文36年 文体一步步放宽
36年高考作文演变,有什么特点和趋势?华师附中语文高级教师邱嘉峪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高考作文的文体变化来说,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
审题难度降低 文体放宽
邱嘉峪说,自从恢复高考以来,30多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元,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文题目,内涵比较窄,学生很容易偏题,这也与当时高考的录取率低有关系。当时作文题的难度相对较高、选拔性强,流行写议论文,而议论文一旦审题出现偏差,作文就很容易得低分。
从审题方面来说,近些年比较多采用的“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围绕材料的范围作文。这给了学生一个提炼观点、表现自己思维维度的机会。强调在审题上降低难度,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
自从采用话题作文之后,对文体的限制放得更开了,让学生展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描写、叙述、抒情等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命题与热点“若即若离”
邱嘉峪认为,高考作文命题总是与热点问题“若即若离”,主要的原因是尽量避免学生“猜题”。
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不断规避弊端的过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全面、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 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学生猜题。但有一段时间,话题作文出得较多,学生又常常“套作”(生搬硬套写作文),为了规避这个弊端,就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邱嘉峪说,让人略感遗憾的是,虽然高考作文题越来越“活”,但是佳作却并不多。好作文不仅在于辞藻和行文等技术性的因素,更在于考生的思想、观念、认识。现在网络发达,学生接触的信息、知识多了,但是阅读少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少了。学生的作文读起来“千人一面”,内容单一、相似、有局限。“说到底,作文要写得好,一要多阅读,二要多思考。”(文/记者徐静、陈翔、黄茜)
■高考组图:
人大附中考点考生入场瞬间 信心满满
高考现场:首日“战役”结束(组图)
人大附中考点考生入场瞬间 灿烂微笑
人民网记者直击2013年北京高考现场
明星高考奇葩事:杨幂总分第一赵薇丢准考证
盘点2012年高考:镜头里的几宗"最"
■2013高考试题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真题及参考答案
数学试题 北京文科卷 湖北理科卷 广东理科A卷 文科A卷 安徽文科卷 理科卷 山东理科卷 新课标Ⅰ理科卷 江西文科卷
■各省市高考作文题 同题征文活动
■各科高考试题点评:
·一张试卷考出五种能力 专家详解高考语文命题之变
·评安徽语文考卷:总体偏难“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2高考语文,考的是思维而非记忆 更多>>
■2013各地高考作文点评
·于丹:2013年高考作文紧扣社会现象 很有时效性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评2013年部分省高考作文题
·北京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点评:展示人文大爱
·名师点评陕西高考作文:立意明显 考生容易切入
·高级教师点评上海高考作文:考生发挥空间大 更多>>
![]() |
相关专题 |
· 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 |
||
![]() |
![]() ![]() ![]() ![]() ![]() |
![]()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1北大卖猪肉校友谈高考:我那时裸考 现在拼爹 22013年高考江苏作文题 32013年高考安徽作文题 4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点评 5江苏高考作文作者不确定看到的是蝴蝶(图) 6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题 72013年高考浙江作文题 82013年高考湖南作文题 92013年高考湖北作文题 10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评2013年部分省高考作文题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