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十个最热点(一):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公务员考试报道_人民网公务员考试频道_人民网教育>>申论

申论十个最热点(一):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中公教育

2012年11月08日13:58        手机看新闻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背景链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5个大方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整体部署。

2012年3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提出,全面加强民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整合资源,构建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和群众、职能有机统一的管理服务体制。

【标准表述】

[观点争锋]

观点一:创新社会管理应“以人为本”

“管理就是服务”,其涵义就是,政府在行为中,对社会公众的管理要更为人性化、服务化。“管理就是服务”在公共管理学内容里面,不能单纯理解,政府是进行服务,但是是管理型的服务,就是政府依法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观点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社区起步

随着我国城乡基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体制逐步被打破,过去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基层抓起,从社区起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步伐,把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打造好,为社会各个主体和各个居民群体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搭建平台。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

观点三:服务型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主张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服务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延续和拓展,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自身参与经济建设,而应该是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公民的工作生活提供舒适的社会自然环境,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专家学者陈斌 学习时报文章

[问题]

三大难题倒逼管理求变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轨速度不断加快。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管理对象不断扩大,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突出:

  第一,社会管理对象扩大,原有的社会管理功能难承载。

目前,我国除了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等体制内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体制外人员的各类关系,如低保、医疗、养老、就业,以及计划生育、权益表达、看病就医、养老金领取、党组织活动、生活服务、老龄护理等,都进入社会管理系统,尤其是进入了社区管理范畴。因这些人的各类关系不直接归政府体制内管辖,因而被称为“社会人”。随着城市“社会人”急剧增多,城市社会管理对象总量迅速扩大,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功能难以承载和适应。中 公教育

第二,社会管理难题增多,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难奏效。

从1993年以来,全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一直居高难下,总量年均同比增长25%,其中5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上升近80%。尤其是2006年以来,仅百人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全国平均每年就达800多起近20万人次。这些群体性事件,涵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产买卖、国企改制、企业破产、水库移民、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劳动争议、医疗纠纷、民族纠纷、宗教纠纷、涉法涉诉、损害赔偿、食品药品安全、利益分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及入学、就业、看病、社保、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矛盾纠纷。其中每一个矛盾纠纷的背后都涉及到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对于这些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继续沿用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已难以奏效,这是目前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公众社会诉求升级,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诉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停留于社会治安、应急处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规范秩序、风险控制、强化监督、遵纪守法等社会稳定层面,而是广泛涉及扩大参与、完善服务、改善民生、保障权益、净化环境、食品安全、公平正义、诉讼顺畅、政府勤政、干部廉洁等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和谐为目的社会管理。面对公众新的社会管理需求,沿用过去传统的控制、强制等方式已难以实施。

 [对策措施]

立足国情创新思路

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稳定又涉及民生,既涉及管理又涉及体制,既涉及社会领域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因此亟待加强对具有浓郁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管理思路的研究。

完善的社会管理应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维持社会秩序为前提,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民生为基础,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保持社会稳定为载体,以公平资源配置和维护公众权益为重点,以完善社会服务和疏通诉求渠道为方法,以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为手段,以改革传统体制和创新思想理念为动力,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和谐为目的,对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参与、规范、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过程。在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轨过程中,完善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尤为重要。其中,除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还需同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配套改革。

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宜加快改革不适应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体制弊端,尤其是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权益保障、民主监督、干部管理、反腐倡廉、思想道德、社会服务等体制机制,使社会管理与我国体制建设同步联动,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在社会管理体系上,宜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其内容需涵盖社会管理理念、目标、标准、架构、格局、结构、方针、原则、战略、规划、政策、制度、措施、对象、主体、功能、体制、机构、职能、权利、责任、方式、手段、队伍、绩效、评估、监督、改革等各方面,其作用需覆盖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各阶层、各群体。

在社会管理理念上,宜从传统的以经济管理为主逐步转向经济社会协调管理,从过去的单纯管制控制思维逐步转向以加强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服务、公平配置资源、疏通诉求渠道、维护公众权益、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上来。

在社会管理职能上,宜切实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全面负责作用,发挥社会各界在社会管理中的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广大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参与作用。加快改变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社会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和交叉问题,进一步理顺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部门、社区民警等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总结借鉴北京、上海、广东在社会管理中的创新经验,探索建立党的社会管理工作部等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决策更科学、分工更合理、执行更顺畅、权责更统一、监督更有力的社会管理格局。

在社会管理方式上,首先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更加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作用转变。更多运用社会协商、公众参与、民主自治、多方合作、统筹兼顾、协同处置等社会共同治理的方式。其次从偏重运用传统行政手段向运用科学综合手段转变,更多运用完善服务、道德教育、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并采取夯实基础、强化基层、综合管理、全面覆盖的方法,突破薄弱环节,消除管理盲区。其三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采取预防为主、服务先行、调解优先的源头治理方法,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事前防范,做到社会管理关口前移,遏制矛盾萌芽,消除纠纷隐患。

在利益诉求表达上,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大、政协制度,使其真正成为各利益群体诉讼表达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利益代表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反映不同利益群体呼声的窗口作用。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强化信访制度的民情反映功能,形成信访呈情与行政和司法程序上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拓宽司法调解适用范围,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最大限度预防一般性矛盾转化为民事案件、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的发生。

总之,宜加快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人性化水平,努力实现管理创新力度、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程度、公民认同角度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良性运转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好局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标准、新期待,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科学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