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坦承农村、边远等贫困地区办学成本高,教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辍学率高等,仍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 我特别认同前辈们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是农村教育问题。换句话说,解决了中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了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中国的整体水平就能上一个大台阶,否则我们一直停留在低水平徘徊。

★ (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山深处的孩子,背着书包,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去上课。这个状况我们这儿确实很严重,距离最远的有40公里,学生有的走路,有的坐摩托车,有的坐农用车,很不安全。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是孩子长途跋涉的重要原因,地方财力有限,短期内也难以解决。

★ 近几年随着“普九”以及“两基”的达标,全国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和改善。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软件,尤其是教师,农村教师留不住,好教师都往城里走,村里的好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好教师往县城走,县城的好教师往市里走,这样层层地“割韭菜”,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受不到好的教育,好老师走了,学校就荒废了,孩子就转走了,这样一来,农村教育变空洞化,这是很大的问题。

★ 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骤,如总理所说,不能让贫穷代代相传。这不仅能让农村学生受益,更是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保障。只有农村学校办好了,县城的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得到高效利用。期待政府改造农村薄弱校的力度再大一些,尽快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 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渠道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 增长10%政策是好的,但也要考虑农村学生上大学比例在逐渐提升的情况下,城乡高考录取率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政策中,如加分政策、自主招生政策、保送生政策等存在很大缺陷,对农村考生而言,存在很大不公。据统计,农村考生获得加分的概率比城镇考生要低得多。具备保送资格的学校都倾向于城市中的重点学校,而现在各地的保送生名额越来越多被“超级中学”所垄断,以致出现好大学难觅农村保送生的现象。

★ 农村教师队伍依然面临种种困难,因此,一方面要把新鲜血液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真正使优秀的城市教师下到农村,使他们可以和农村学校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建立城乡教育联盟,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辐射。

★ 一方面通过设立优秀教师特殊津贴岗位,给欠发达地区教育人才外流以补偿;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直接购买教师工作岗位的办法,支持欠发达地区持续引进优秀教师。

★ 最关键首先要制定政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必须能够保证在农村教师的基本待遇,有很多农村教师给我在网上留言,说他们一个月一千来块钱,工资待遇太低,又在农村,这样他和城里的教师差距太大,一个农村的教师,收入应该比城里的教师高一点这才对。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津贴,鼓励他们去。如果不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可能就很难保证农村教育品质,很难鼓励老师流向农村,即使去了,也很难长期地留住。

★ 教师交流轮岗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调动优质师资去薄弱学校任教的积极性。教师流动期间可按照任教质量与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即把工作环境的差异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评。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建立以市(县、区)为单位的教师管理制度,区域统筹教师流动。目前,流动教师的人事档案、工资福利仍旧留在原来的学校。教师应该归属于某一区域而不是某一所学校,才有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而不是一所学校对一所学校的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