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欺凌防治系列文章
正確認識與科學防范學生欺凌問題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什麼是學生欺凌?從學術定義上講,欺凌是指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反復蓄意傷害力量較弱一方的行為,包含踢打、勒索財物、辱罵、排斥、造謠、網絡暴力等具體形式,其核心特征是力量不均衡性和重復發生性。與一般性沖突和攻擊行為不同,欺凌通常表現為“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以眾欺寡”。學生欺凌的加害方在人數、體格、心理等方面佔據優勢,受害方難以反抗、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求助,這就使得學生欺凌事件往往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發生,並可能隨著時間推移嚴重程度不斷升級。正因如此,學生欺凌被稱為“沉默的噩夢”。
學生欺凌是個普遍的、世界性的問題。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PISA)對參測國家(地區)的測查數據顯示,各國受欺凌的發生率在2%~40%之間,23%的中學生一個月會被同學至少欺凌一次。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綜合多項大型調查研究的結果發現,世界范圍內,7.1%~78.0%(平均32.4%)的兒童青少年會頻繁遭受欺凌。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45個歐美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6%的兒童青少年在過去一個月中對他人實施至少2次欺凌,10%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個月中遭受至少2次欺凌。
學生欺凌的產生和存續有復雜的心理社會機制,這也是以單一的懲戒或法治等手段在治理學生欺凌時難以取得顯著成效的根本原因。從心理學角度看,受欺凌者往往缺乏有效問題解決技能,存在情緒調節困難、社交退縮等問題﹔而欺凌者通常存在低共情、冷漠、信息加工偏差等情緒與認知問題。當然,學生欺凌的發生也與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包括父母對孩子的忽視、體罰、過度保護、不良同伴影響、教師反欺凌知識技能不足、學校或班級氛圍不佳等。學生欺凌不僅僅是欺凌者的道德品行問題,更是個體與環境復雜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明確欺凌發生的個體—生態機制,實施科學的預防干預方案,切實增強學生的反欺凌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其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創設良好的成長發展環境,是學生欺凌防治的必要條件和根本途徑。
上世紀八十年代,歐洲出現一系列因受欺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比較典型的,如挪威三名受欺凌青少年自殺事件、芬蘭的受欺凌者學生槍擊事件等。正是在這些社會事件的推動下,挪威、英國、芬蘭等國政府相繼啟動學生欺凌防治運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涌現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學生欺凌預防干預項目,諸如挪威的OBPP項目、英國的Sheffield項目和芬蘭的KiVa項目等。經過大范圍推廣實施,這些項目使欺凌、受欺凌發生率下降了50%左右,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國際欺凌防治的成功經驗表明,科學的防治方案主要有以下關鍵特征:一是欺凌防治的目標不僅僅是避免嚴重惡性事件,而是著眼預防與干預結合、防患於未然,預防欺凌事件發生、終止已發生的欺凌事件﹔二是基於欺凌發生機制的科學理論制定學生欺凌預防干預方案,這是保障防治效果的關鍵﹔三是普遍採用循証實踐范式,方案的設計、驗証、改進都以科學研究証據為基礎﹔四是以學校為反欺凌主陣地,通過賦能教師、改善學校軟硬環境等重塑學校生態,使之具有防治學生欺凌的功能﹔五是謀求學校、家庭、社區協同配合,構建多層級防治體系,形成防治合力。
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的學生欺凌基礎研究和防治實踐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一系列學生欺凌防治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出台,為欺凌防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但由於學生欺凌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我們開展學生欺凌防治工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應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廣泛開展欺凌防治的科普宣傳。普及宣傳欺凌相關知識,讓欺凌防治知識和技能深入人心,不斷提升社會大眾,尤其是教師、家長群體,對學生欺凌問題的科學認識,這是保証欺凌防治工作成效的基礎。一方面,有關部門可通過權威媒體發布學生欺凌調查數據,讓公眾了解學生欺凌現狀,重視學生欺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向一線教師及學生家長普及宣傳欺凌防治的科學策略,提升欺凌防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外,要建設專門的欺凌防治科普平台。通過專題教育、科普手冊、網絡教育、媒體宣傳、公益廣告等,全方位開展反欺凌普及宣傳。
第二,切實做好學生欺凌的科學監測。主動監測、及時監測、持續性動態監測,這是落實學生欺凌防治的長效機制之一。通過數據監測,相關政府部門和學校能夠及時掌握欺凌發生率等基本數據,及早篩查和甄別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做到“早發現、早干預”,科學評估欺凌防治效果。教育主管部門可依托科研機構,開發欺凌監測和篩查系統,通過大數據賦能學生欺凌防治,提升欺凌監測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第三,積極推廣科學有效的干預方案。要遵循“育人為主,懲戒為輔,預防為先,干預為要”的原則,大力推廣實施基於心理輔導的學生欺凌預防干預方案。要以學校為主陣地,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生環境,塑造學生積極的人際態度,發展學生的優秀品質,降低欺凌、受欺凌的發生率,做好預防工作。要運用基於心理輔導的干預技術,對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開展定向干預,科學有效地處置欺凌事件,預防長期、惡性欺凌事件發生。
沒有任何一名學生應當承受欺凌的痛苦,也沒有任何一名學生擁有欺凌他人的權利,更沒有任何人可以放任欺凌發生卻熟視無睹。作為一個現代文明社會,我們必須以更加科學審慎的態度看待學生欺凌問題,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手段做好學生欺凌防治工作,堅決遏制學生欺凌行為的發生,確保校園安全和諧穩定。(半月談網 山東師范大學 張文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