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俄羅斯漢學家、國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俄方院長易福成——
中文見証中華文明連續性(孔院之光)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易福成在孔子學院教室裡錄制課外補充知識視頻。 |
![]() |
2024年11月,易福成在“全俄大學生中國文化知識大賽”開幕式上致辭。 |
塔拉斯·伊甫琴科(Taras Ivchenko),中文名叫易福成,俄羅斯漢學家、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語言學院東方學系主任、俄羅斯漢語教師協會主席、世界漢語教學協會理事,自2007年至今一直擔任莫斯科首家孔子學院——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俄方院長,研究范圍涵蓋漢語語法、語義學、古漢語、翻譯學、中國文學等。
作為高水平俄中雙語譯員,他多次承擔中俄高層領導人會晤、國際論壇等重要活動的同傳工作,2010年獲中國政府“中國語言文化普及獎”,2023年獲首屆蘭花獎“友好使者獎”,2024年在世界中文大會上獲頒“孔院之光”致謝銘牌。
以中文典籍滋養生活
“我的中文名字是中國朋友幫著起的。”採訪一開場,易福成便笑著說起自己名字的由來,“他結合我‘伊甫琴科’的姓氏諧音,最初起的是‘易富成’,后來我把富貴的‘富’改成了福氣的‘福’。”
在莫斯科大學求學時,易福成加入了一項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項目,連續7年前往中亞,對東干語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還參與了該語言的詞典編寫工作。
臨近畢業時,他開始學習中文,師從當時到該校任教的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語言學家趙淑華。“因為有東干語的基礎,我覺得中文學起來沒那麼難。而且我們用的英文版《基礎漢語》教材特別好,趙淑華女士就是編寫小組的成員之一。”他回憶道。
1995至1999年,對中國古典哲學的濃厚興趣,驅使著易福成遠赴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專業為古代漢語,師從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教授。提及恩師,他滿心感激:“郭老師總是全心全意支持學生鑽研,再忙都會每周擠出一個上午的時間指導我,這份用心我一直記著。”
易福成與中國思想典籍的緣分,始於一本英譯《道德經》。他記得第一次讀時,能理解的內容很少,卻覺得很有意思,便下決心讀原文。可翻開原文,他卻犯了難——“道可道,非常道”,每個漢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卻摸不著頭腦。他沒打退堂鼓,認為讀不懂是因為自己知識積累不夠,於是更堅定了學習決心,又同步讀起《論語》《庄子》《孫子兵法》,一句一章細細琢磨、查資料,並請教中國老師同學。
在他看來,《道德經》裡講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都是能直接指導為人處世的箴言。從理解典籍到將其中智慧融入生活的過程,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更改變了他的思維與生活方式,幫他“更好地認知世界、認識自我”,是一段讓人受益無窮、其樂無窮的精神旅途。
一部《道德經》,陪伴了易福成半生的學習生活。從最初坐在桌前研讀、在枕邊翻閱大部頭,到后來在手機電腦裡瀏覽電子版,再到如今利用課間休息等碎片化時間,用手機APP收聽朗讀音頻,他從未數過自己把《道德經》讀了多少遍,只是想起來就讀、反復品,將其視作放鬆大腦的舒適區以及汲取思維養分的源頭活水。
除了古典文學,易福成對現當代中國文學也有關注,十分欣賞魯迅、老舍、莫言、余華等作家的經典作品。
這些積累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其博士論文對《孫子兵法》進行專書研究,聚焦詞類、詞性和語言規律,深入剖析了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本質差異。
基於深入鑽研,易福成認為,中文這門語言的獨特魅力,在於悠久的書面語傳統以及漢字和文學承載的豐富文化遺產,它們見証著中華文明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連續性。
在俄羅斯播撒中文種子
從中國深造歸來后,易福成回到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任教,主講語言理論、中文構詞法、修辭學等課程。
“我最喜歡講的一門課是古代漢語。”易福成說,“文言文的詞類使用特別靈活,有時會在詞語間建立臨時聯系,生出新語義。更難得的是它表達高效,每個字都‘用到刀刃上’,有種精煉之美。”
授課時,除了現成教材,他總會補充些鮮活素材——從《子不語》《聊齋志異》裡挑出篇幅短、內容生動的民間趣聞、志怪小品,再從語法、構詞法、句法角度拆解,引導學生摸索漢語規律的演變——“文言文並沒有消失,它只是嵌入進了現代漢語,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中文的有機組成部分。”
基於教學實踐,易福成還牽頭推動本土化中文教材研發。目前,該校孔院自行編撰出版的《新編漢語新目標1-4》《初級漢語完全教程1》、中學生用《漢語5-9年級》《漢語常用300字》《漢語自學手冊》《漢語語法綱要》等教材都已投入使用,深受俄羅斯漢語教師和學習者認可。
“和中國教師一起討論,是編好中文教材的不二法門。”他說,另一條經驗則是在教學過程中摸清俄語母語學生的理解難點——比如“了”字的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辨析,還有“說得好”“吃得多”這類補語后置表達,都是共性難點。對此,他在課上嘗試用不同方式分階段講解,並在編寫教材例句時控制詞匯范圍與語法難度,以貼合學習者需求。
《論語》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理念,是易福成的教學准則。他繼承恩師郭錫良的經驗,堅持因材施教,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
曾有名學生中文語音學得很快,可一碰到漢字就犯怵。易福成沒讓他跟著別人趕進度,而是讓他慢下來,從字義、字形入手一點點分析漢字,待其摸透構字規律后,又鼓勵他學書法。慢慢地,這名學生克服了漢字障礙,中文讀寫能力明顯提升。
2007年成立的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作為莫斯科首家孔院,開設了綜合漢語、聽力強化、商務漢語等中文課程以及書法、國畫、茶藝等中國文化課程,既為該校漢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學分課,也服務當地中學生和社會人士。
如今,孔子學院的學員人數從建院時的40人到2024年的869人,增長了20多倍,其中累計有200多名學生曾到中國深造。中文熱背后,俄羅斯學員的學習目的多種多樣:有人是為了去中國旅游、留學、工作,或是在中資企業裡能和中國同事溝通,更多人則純粹出於熱愛中國書畫、武術等傳統文化,繼而前來學語言。
易福成非常注重俄羅斯本土中文教師的培養,他所在的孔院常年開設教學研討、寫作等課程,並舉辦本土中文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培訓班和全俄中文教學研討會年會。目前孔院26名教職員工中,有15人是本土教師。
把孔院往深裡探、向寬裡拓
在中文能力之上,易福成還引導學生踐行終身學習理念,深入探索語言背后的思想文化。他讓學生一方面閱讀古代哲學經典,另一方面閱讀中國領導人講話、政府工作報告等內容,體會《周易》“天人合一”、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在當代的體現,感受中國文化的延續性。有時,學生們對社會現象的分析角度和新鮮看法,還會讓他眼前一亮。
今年,在幾位中國朋友的支持下,易福成在嗶哩嗶哩、小紅書等中國社交媒體注冊了賬號。他用中文分享俄羅斯歷史知識,也會講講孔院的日常。
“學中文的俄羅斯人都看什麼書?”這條短視頻拍攝於他的辦公室,鏡頭一轉對准書架——從多個版本的全套《中國大百科全書》,到精裝本《諸子集成》《朱熹集》《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注》,再到早年購買、現在依然常用的繁體版《中國文化大博覽》,這位“中國通”如數家珍,“這套手抄《石頭記》雖然是豎排繁體字,但依然有感興趣的學生借閱,抱著中文辭典或對照英文版來讀。”
除了中文教學和師資培訓,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院還開設了豐富的中國文化課程——從中國歷史、地理,到書畫、影視賞析,再到建筑、環保,內容包羅萬象。中俄專家也曾到此開展過涵蓋中國經濟、社會、文學、建筑等領域的高水平講座,吸引了不少師生和校外專業人士參與。
“孔院的使命是在中國和外國之間架橋,這座橋應當是寬廣的。”易福成希望,孔院從教學型機構轉變為研究中文的綜合型機構——不僅普及中文,更致力於編寫教材、辦教學研討會、開文化講座、做學術研究,“隻有不斷把孔院往深裡探、向寬裡拓,才能同時擴大中國文化和孔院品牌影響力”。
而在校園之外,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院也在把“架橋”落到實處:加強跨國校際合作、校企合作,組織夏令營和中國文化體驗活動,還為中資企業提供定制培訓,主動鋪展交流道路。
18年來,在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院學習過的各類學員累計超過1萬人次,他們有的在中國深造,有的在中國公司工作,有的從事外交工作,還有的在俄羅斯研究中國歷史,在中俄兩國不斷拓展的各個合作領域中發光發熱。最讓易福成欣慰的是,有7名學生如今也成了中文教師,把中文的種子繼續播撒在俄羅斯的土地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