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新職業開辟就業新天地

2025年10月17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新職業開辟就業新天地

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人工智能訓練師、養老服務師、碳排放管理員、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這些五年前還鮮為人知的職業,如今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就業市場活躍的“增長極”。

“十四五”期間,我國緊跟市場動向發布72個新職業,覆蓋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綠色低碳等多個領域。這些新職業不僅是經濟結構優化的“風向標”,更是就業擴容的“新引擎”,不斷促進我國就業實現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

從職業新名錄到就業新機遇

夜幕降臨,近萬架無人機准時起飛,在空中排列有序、變化萬千……一場融合科技與浪漫的視覺盛宴,織就了一幅光影畫卷。而這畫卷的“執筆人”,正是來自深圳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的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楊杰。

“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讓無人機飛起來,其實我們還要讓無人機飛得准、飛得穩。”楊杰告訴記者,他們不僅要具備定制飛行表演方案的編程能力,還要能夠對飛行環境、信號等進行評估統籌,更重要的是要讓藝術審美和前沿技術完美融合,確保每一架無人機在合適的時機飛到指定的位置。

眼下,越來越多像楊杰這樣的新職業從業者,正成為就業市場的新生力量。今年7月,我國第七批新職業正式發布,養老服務師、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裝修管家、工傷預防咨詢師、家政服務經理人、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咖啡加工工等17個新職業、42個新工種“入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駛入規范發展的“快車道”。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建立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以來,我國已累計發布七批,共110個新職業。新職業申報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相關機構和單位申報的新職業數量,從最初每年的幾十份持續快速攀升。2024年8月,第七批新職業征集工作共收到新職業建議書近400份。其中,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等領域的新職業約佔申報總數的四分之一。

“我們大力發展新職業,主要是為了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一是適應技術進步新趨勢。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催生了如人工智能數字人訓練師等新職業﹔二是適應產業結構新變化。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新能源汽車維修工等綠色職業興起﹔三是適應消費活動新業態。低空經濟、在線娛樂等新業態孕育了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等新職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說。

從技藝新傳承到產業新藍圖

在青海化隆,做了20多年拉面的馬學明如今有了一個響亮的新身份——“牛肉拉面制作師”。每天一大早,伴隨著老湯鍋裡骨湯咕嘟的聲音,一碗碗香氣四溢的面條端上了飯桌。

“20多年前剛學手藝那會兒,師傅總說,拉面是‘三分揉面,七分湯底’。”馬學明說,傳統拉面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每一樣都是功夫活。但別人問他是做什麼工作的,他總不好意思說是“拉面的”。“而現在,我可以大大方方說自己是‘牛肉拉面制作師’了。這不僅是個名分,更是對我手藝的認可。”馬學明說。

如今,青海拉面已在全國300多個城市開了3萬多家門店。在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有門店,2024年實現經營性收入突破200億元。目前,“牛肉拉面制作師”國家職業標准編制工作已經啟動。

新職業涌現的背后,折射出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度。一個個富有時代感的新崗位,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也蘊藏著人們就業觀念、職業選擇轉變的新趨勢。

新職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顯著的就業規模。在廣東廣州,一個十幾平方米的直播間裡,細分出商品選品員、視頻創維員、平台管理員等幾十種新崗位,帶動了3個大型工廠、10余個小工廠發展,在穩定產業鏈的同時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

從技能新提升到發展新生態

“我們與職業院校合作開發工業數據採集實訓系統,將企業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這個系統既可以訓練將要到工業現場做工業數字化、數據採集實施的公司員工,也可以在學校培訓工業數字化相關的技能人才。”在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項目比賽現場,廣東省參賽選手、樹根互聯教育事業部資深產品經理鄭飛展示了自主開發的工業數據採集實訓系統。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培訓的專家,鄭飛同時參與了工業互聯網運維員國家新職業標准的制定。

“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項目的比賽內容十分切中企業需求。”樹根互聯教育事業部總經理陳立峰說,樹根在服務國內上千家中大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發現,企業對技能型人才、一線實施工程師和現場工程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目前我們和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院校都有合作,幫助他們更好地培養數字化人才。”

新職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人社部推出“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重點面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和民生急需領域開展培訓,推動新職業從業者提升職業能力。目前,新職業技能培訓熱度與新職業發布同步攀升,部分項目一經推出便迅速滿員。

“新職業開辟了就業新賽道,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多元的選擇。我們也注意到,部分勞動者尤其是年輕人對新職業興趣濃厚,卻苦於缺乏快速‘入行’路徑。為此,我們以培訓為抓手,重點加快制定新職業國家標准,明確知識、技能及工作條件要求,為培訓和評價提供依據﹔引導龍頭企業、行業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共同開發培訓大綱、教材,並充實師資隊伍﹔持續加大培訓力度,將新職業納入重點領域,指導各地因崗因人開展精准培訓。”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將繼續優化供給,為勞動者投身新職業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 邱玥)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