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思政大課”,洋溢藝術之美、情感之力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們總問我,隱姓埋名值不值得,獻了青春、獻了生命值不值得?”“做成了這件事,死了也值得!要我再來一次的話,我還願意做中國西部戈壁灘上,那一株小小的馬蘭花”……
在清華大學原創話劇《馬蘭花開》的最后,滿頭銀發的鄧稼先“穿越”回天安門廣場,發出這樣的誓言。這部以“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為主人公的話劇於2013年4月在清華大學首演,12年多來已公演106場,覆蓋校內外觀眾近14萬人次。
在大學校園裡,一場話劇、一次歌會、一部微電影、一場脫口秀……這些師生原創、校園組織的高校文藝活動,通過文藝演繹引發情感共鳴,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文藝“思政大課”如何才能持續講深、講好、講精彩?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
精彩紛呈,高校“文化大戲”浸潤人心
“到前線去!到后方去!到陝北去!到延安去!延安!陝北公學!我們來了!”
這一聲聲呼喚,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原創校史話劇《陝北公學》。9月21日晚,這部話劇在香港理工大學上演,吸引了約1500名各校師生和各界人士觀看。
自2021年以來,《陝北公學》已連續5年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內演出30余場。2024年9月30日,該劇登上了國家大劇院北京藝術中心的舞台,首次面向社會公演。
這場在香港的演出籌備於今年7月,面向全校招募演員及舞台監督,最終吸納了41名同學,其中包括12名2025級新生。劇組通過為期一個月的集中“暑訓”,組織演員們集體觀看紀錄片、撰寫人物小傳、開展角色研討,深入理解抗戰歷史背景與人物內心世界,成為一堂生動而難忘的校史教育課。
“通過飾演陝公學生,我真切感受到那一代青年‘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的熱血擔當。”在劇中飾演鄭律成的歷史學院2025級碩士研究生郝博遠感慨道。
在江蘇,各高校的“文藝大戲”正在“同台競技”。今年的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已拉開帷幕,目前處於遴選作品及輔導提升階段。自2018年舉辦首屆活動以來,每年共有100余所高校的近300部校園戲劇作品在這方舞台輪番上演。2024年的展演活動上,南京理工大學話劇《獻身》表現亮眼,最終獲得長劇類特等獎。今年5月,《獻身》登上了江蘇大劇院的舞台。該劇以南京理工大學的發展歷程為背景,再現了99式坦克總師祝榆生、“中國火炸藥之王”王澤山等人的真實故事,展現了南理工“強大國防、繁榮祖國”的使命擔當。
“我在《獻身》中飾演的路志國這個角色,是校史上那一代軍工人的縮影。”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崔韻認真學習了大量學校館藏資料,對校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次演出,我們都演到熱淚盈眶。這些前輩在激勵我們,要為祖國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貢獻!”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9月17日晚,當重慶大劇院舞台上的愛國教育家張伯苓發出著名的“愛國三問”時,台下觀眾紛紛用熱烈的掌聲作答。這是重慶南開中學聯合重慶大學、樹人小學共同打造的原創話劇《大江東去我西來》。該劇生動再現了張伯苓校長心系國家、鞠躬盡瘁的大公精神和篳路藍縷、艱難辦學的創舉。
“整台話劇以沉穩且極具感染力的台詞,訴說著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抗爭外敵入侵的決心,舉手投足間盡顯文人的風骨與熱血,以文藝之力叩問信仰與青春。”話劇導演、制作人、重慶南開中學教師於子超深有感觸地說。
北京大學音樂劇《大釗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話劇《自強中國心》、上海交通大學原創“大師劇”《海菜花開》、山東大學話劇《暮色瓊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永遠的長征”校史音樂會……越來越多的高校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劇目,學校的辦學精神和紅色血脈,也因此在一代代學生當中賡續。
春風化雨,思想內核與藝術美有機結合
“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更能通過藝術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一代的思想觀念。”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方標軍認為,戲劇教育在提升青年思政教育水平、培養青年文化自信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9月19日,在哈爾濱理工大學,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大課”正在上演——紀念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老校長王大珩院士誕辰110周年的原創話劇《永“珩”不滅的光》。該劇是哈理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舉措,沉浸式地再現了王大珩院士畢生致力於中國光學事業“從0到1”、矢志報國的感人歷程。“孩子們,征途就在前方,朝著光,大膽走!”這句鏗鏘有力的台詞,引發了全場觀眾的共鳴。
“這堂‘動起來’的思政課,極大增強了新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他們筑牢了思想根基。”新生輔導員梁禹淇表示。哈理工2025級新生油英琦看過話劇后動情地說:“看完真正懂得了‘大珩精神’的精髓是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對老一輩科學家滿懷敬意,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
“富含思政意義的戲劇要想真正走進大學生心中,就得故事生動鮮活,結構完整精巧,這樣才能更好地以藝術感染學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話劇《曾祖父的戰爭》編劇、南信大灼目戲劇社指導老師史恆認為,把“戲劇課”變成“思政課”,特別受學生歡迎。這部話劇以大學生林永宏看到家譜中的曾祖父與一位抗美援朝烈士同名為線索,引發他對“曾祖父”的想象,進而打開那段歷史,展現了先輩們英勇無畏的精神。當前,學校已連續7年舉辦校園情景劇大賽,參賽作品均由學生自主創作。
除了話劇,歌會、音樂節等同樣成為校園文藝“思政大課”的重要形式。“我們有兩個貫穿全年的思政品牌活動:一個是弘揚延安精神的‘5.23音樂節’,另一個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10.15藝術節’。”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工作部副部長、二胡專業副教授閆國威介紹,“這兩大藝術節不僅是舞台演出盛宴,更是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思政大課堂’,通過音樂演出、主題創作等多種形式,把紅色基因融入藝術實踐,形成有廣泛影響力的育人平台。”
協同發力,“文藝大思政課”要融入學校日常機理
高校的思政主題文藝作品怎樣才能感動學生、感動觀眾?中央團校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講師、碩士生導師蔣國棟認為:“主要在於三個關鍵詞。一是真實再現。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往往對‘真實’有著本能的信任和敬意,這是產生共鳴的基石。二是青春共振。革命年代投身民族解放斗爭的青年學生,能與當下青年的奮斗產生跨越時空的呼應。三是崇高追求。思政文藝作品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召著青年學生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在我看來,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和‘以情動人’的共鳴。”閆國威表示,“文藝作品,特別是舞台藝術,不像書本理論那樣條分縷析,而是直擊心靈、以情感取勝。當思想內核與藝術美感深度融合,就能超越簡單的說教,讓學生在審美的體驗中,自然而然地認同作品所傳遞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
校園文藝作品如何更好地起到價值引領作用?蔣國棟表示:“一是‘化理為情’。以往單純的說教式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理論的‘距離感’,而以歌曲、話劇、舞蹈等為代表的文藝作品,則會化為一種真切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由‘知’到‘情’的深化。二是‘化抽象為具體’。文藝作品通過構建具象、可感的歷史場域,讓學生重返歷史現場,這種沉浸式體驗能讓偉大的精神變得可知可感。三是‘化感動為行動’。思政文藝作品不僅能感動人,更能激勵人。當學生被作品中的情景所震撼和鼓舞時,會產生強烈的價值認同。這種內化於心的力量,會外化於行,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做出更有價值的選擇。”
“客觀上,藝術作品是思想、情感、理念及價值觀很好的承載體,要通過創作變革,加強思政元素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從而構建起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協同體系。”紹興文理學院團委書記潘奕羽認為,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兩個領域的資源應當打破封閉狀態,形成具有一定交集的“資源池”,以此來構建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要素協同體系。
從當前高校的文藝思政實踐來看,黨史和校史是創作題材的主要來源。接下來,該如何繼續深挖和用好這一創作“富礦”?
“把‘富礦’變為‘作品’,最終成為‘精品’,需要在‘系統化梳理—微觀化聚焦—時代化解讀—多元化呈現’等環節多下功夫。”蔣國棟建議,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系統化梳理黨史、校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等,深挖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的歷史細節﹔二是避免宏大敘事,善於從大歷史中尋找‘小人物’﹔三是挖掘歷史故事的時代價值,讓歷史照進現實﹔四是打造分層分類、多樣化的文藝產品矩陣,實現文藝作品傳播力的最大化。”
“要把高校的文藝思政工作長效化地推進下去,我們認為,核心是要讓它‘落地’,真正融入學校的日常機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活動。”閆國威表示。
(記者 王軒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