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四名高考畢業生的夏日答卷

高丁丁
2025年08月21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暑氣漸消,開學的鐘聲漸近。走出高考考場的青年人,在這個暑假裡交出了一份別樣的“青春答卷”。有的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讀懂社會、有的回到鄉土田間、有的走上守護生命的第一線……不同的選擇裡,涌動著同樣的青春力量。

  志願微光

  這個夏天,志願服務成為不少高中畢業生的“標配”。他們在助人中體會社會的溫度,也在“被需要”中找到自信與價值。

  來自河南的郭天宇選擇隻身北上,來到首都,在北京市朝陽區弘善家園小區從事志願服務,成為一名“科技向導”。

  小區裡的智能回收機雖能讓廢品變廢為寶,卻難住了許多老人。郭天宇的任務就是耐心指導——一次次演示掃碼、投放、確認的操作,直到老人能獨立完成。他還幫老人學習使用外賣、網購軟件。“看到他們慢慢掌握,心裡特別有成就感。”

  在安徽的一家醫院裡,畢業生周沁玥也給自己安排了一份特殊的“暑期課程”——當一名導醫志願者。她穿梭在醫院大廳,幫助患者挂號、指引就診,也見証了病房裡的酸甜苦辣。有一次遇到一名患者昏迷送醫,她第一時間協調安排就診檢查。患者及時獲救后,家屬含淚對著她說“謝謝”。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真的幫上了忙。”周沁玥說。這種“被需要”的感受,驅散了高考失利帶來的陰霾,也讓她認識到:人生的價值不隻寫在分數上。

  郭天宇坦言,這段志願經歷讓他學會獨立面對陌生城市的生活,也真正體會到助人的快樂。周沁玥則說,這些點滴溫暖讓她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經歷過這個夏天,他們更懂得堅持與付出,也更清楚自己要走向怎樣的人生。

  重返鄉土

  “老家的芒果熟了,我夠得著最高處的那個了。”來自廣東汕頭的張躍鴻,在朋友圈晒出與奶奶的合影。

  不同於許多同學選擇去各地旅游,張躍鴻在暑假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農村老家。童年時,他常在田埂間玩耍:挑選幾塊錢的面餅,和伙伴們比賽挖芋頭,躲進果樹下偷吃雞蛋。高中3年被緊張的學習填滿,他愈發懷念那份“泥土裡的快樂”。

  在老家,他每天跟著爺爺奶奶在田裡勞作,望著金色稻浪隨風起伏,心中生出久違的寧靜。晚飯后,他陪奶奶在村裡散步,聽她講老屋的往事。遇到鄉親們,奶奶總要驕傲地介紹:“這是我孫子,今年考上廈門大學了!”

  讓張躍鴻印象最深的,是踮腳為奶奶摘下最高處的芒果時,奶奶笑著說:“孫子長大了。”那一刻,他感到一種實實在在的成就感與幸福。“一整天沒碰手機,反而覺得特別平靜,好像心裡的浮躁也被大自然治愈了。”張躍鴻說。

  他也憧憬著即將到來的大學時光:“在廈門大學讀書,我希望能帶著這份寧靜和踏實繼續前行,不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泥土裡的根。”

  守護生命

  “這張救護員証,是我送給自己最有分量的畢業禮物。”來自浙江嘉興的鄭軼祺,在暑假拿到了紅十字救護員証。

  鄭軼祺說,自己經常看到新聞裡患者因缺乏及時救護而遺憾離世的故事。2022年春天,她所在社區的一名志願者勞累過度暈倒,因未能得到及時施救而永遠離開。身邊的經歷讓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掌握急救本領,而不是在危急時只能袖手旁觀。

  高考一結束,鄭軼祺便報名參加了當地的救護員培訓班。在班級裡,她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最認真的一個。心肺復蘇、AED使用、創傷包扎……每一個動作,她都反復練習,不敢有絲毫疏忽。實操考試中,她一氣呵成,順利通過。

  “每一秒的正確施救都可能改寫生命軌跡。”鄭軼祺說,自己已把一枚CPR人工呼吸膜裝進了手機殼,以備不時之需。她也期待著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在新的環境裡,我希望能把急救知識學深學透,也能把這份技能分享給更多人。”鄭軼祺說,無論是在校園還是社會,只要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她都願意挺身而出,把所學真正用在守護生命上。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