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姹紫嫣紅青春韻

——校園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2025年05月08日08:5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姹紫嫣紅青春韻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近日,江蘇大劇院內笛聲悠揚,水袖翩躚。隨著《牡丹亭》經典唱段響起,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與傳統的對話就此展開。

由東南大學負責、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項目成果——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正式首演,來自全國29所高校的50位在校生,以青春的活力與熱忱,為古老的昆曲藝術注入新的生機。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古老昆曲能吸引眾多年輕人投身其中,並非偶然。

昆曲自身的藝術魅力是核心吸引力。其細膩的表演、婉轉的唱腔、精美的服飾妝容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構成獨特的美學體系,滿足了年輕人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江南大學學生、在劇中飾演杜麗娘的卞佳慧說:“當我第一次穿上戲服,開口唱出第一句詞時,就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了那個浪漫而深情的世界。”

文化自信在年輕一代心中蓬勃覺醒,催生出探尋傳統文化的熱忱。項目組聘請了一批昆曲研究專家擔任學術導師,圍繞昆曲和《牡丹亭》開設系列講座,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藝術、理解作品內涵、提升藝術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東南大學學生張馨月在首演中飾演大花神一角。進入大學后,她通過學校孝慈劇社、線下演出、線上資源等多元渠道與昆曲相遇,從此叩開這座藝術寶庫的大門。“劇中委婉含蓄的精妙用典,讓我領略到昆曲台本的深厚魅力。在與昆曲的深度對話中,我感受到這門古老藝術蘊含的情感與價值觀,也找到了情感寄托。”張馨月說。

為滿足學員需求,項目團隊構建了分層教學體系。按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角色分設小生班、旦角班,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沈豐英、俞玖林、呂佳、唐榮等青春版《牡丹亭》原班演員組成教師陣容,進行手把手定向教學。同時,團隊精心優化排練安排:寒暑假推出沉浸式集訓,助力同學們夯實藝術根基﹔新學期依據學員出勤靈活調配教學資源,量身定制課程,通過動態化教學,確保教學適配需求,實現優質師資高效運用。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說:“校園青春版《牡丹亭》實現了美育從課堂學習到舞台實踐的全面銜接。”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讓青年學子在演繹經典中觸摸文化根脈,於傳承創新間涵養精神品格,成為高校培育時代新人的生動實踐。

青年學子們以文化參與者、傳播者的雙重身份,讓昆曲之美在大學校園落地生根,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藝術總監白先勇對《牡丹亭》“以美傳情”的解讀,更點明了這場青春演繹的內核:“《牡丹亭》最重要的是‘情’字,這個情先是美,美包括音樂、服裝、舞蹈、唱詞、唱腔,美先吸引同學們,然后同學們會感受到裡面的情,加深文化認同。”

昆曲的傳承發展既需要專業演員的匠心堅守,也需要年輕的、有欣賞能力的觀眾群體的持續培育。項目負責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趙天為表示,學校將依托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推動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走進更多高校,並且在此基礎上探討校園版昆曲美育的新范式,通過沉浸式藝術體驗,培育昆曲藝術的潛在“接班人”﹔借助跨校文化交流,構建更廣闊的年輕觀眾圈層,讓古老的昆曲藝術真正走進學生心裡,扎下根脈。(記者 蘇 雁 通訊員 吳涵玉)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