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

2025年05月06日08:4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

前幾天,身邊的一位媽媽感慨“我小時候就沒人管我寫作業的事兒”,覺得現在家長沒必要陪孩子寫作業,對此,我的看法不一樣。時代不同了,如今對孩子學習的各方面要求更高,孩子面對的誘惑也更多,作為家長,陪孩子寫寫作業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怎麼陪,還是有一定之規。

沒有人生來就知道放學回家寫作業的流程與注意事項,養成好的作業習慣,離不開家庭教育的訓練。尤其是小學低年級(1∼2年級)的孩子,負責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自控能力有限,容易被外界干擾,他們的自律很大程度源於他律的內化,隻有通過家長適度地陪寫作業,才能把他們引上學習和成人的“道”,然后再慢慢放手。家長的“坐鎮”有利於孩子端正作業態度,陪寫帶來的適當壓力也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度和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居家學習習慣,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寫作業應當有固定地點,好比醫生走進病房、科學家走進實驗室一樣,形成心理地點定向,相應情境一出現,行為主體就會自覺地產生條件反射鏈索系統,從而做該做的事。寫作業還應當在固定時間,好比在學校裡每天幾點上課、幾點下課,到點就自覺去做。寫作業更要建立流程習慣,按流程自覺地完成,甚至帶一定的儀式感:比如我會建議在孩子案頭貼一張放學回家后的行為流程表,內容包括“放好書包換鞋衣,上個廁所把手洗,然后喝水吃東西,趕緊坐定先復習,有序作業心有底,檢查對錯需仔細,明天學啥先預習,收拾准備好歡喜”共八步。家長將每一步的內涵、步驟、策略先講解清楚,孩子每完成一步就做個記號,比如寫“正”字,第一周的標記就是每做完一步就在后面對應格子裡寫一橫,第二周的標記是在橫下面寫一豎,以此類推,一張表管五周,以此幫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樹立自我負責的意識,漸漸養成回家獨立學習的習慣。老師們常說一句話:一年級認認真真抓1個月,比中高年級盯1年更有效——的確如此,在孩子低年級時好好陪他們寫作業,是為了以后的不陪。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應當認真有效,要當一項工作來做:不僅“人在”,還要“心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要遠離電子產品,在旁拿本書深度閱讀,圈圈點點加批注,在營造學習氛圍的同時,也給孩子做個愛學習的榜樣﹔家長要盡量不發出噪聲,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從而營造靜謐的學習環境﹔為減少干擾,孩子書桌靠牆角放,左側採光、玻璃貼一層透光但不透明的膜,孩子面牆而坐﹔家長要與孩子達成“求助規則”:先做會做的,有問題記下來放在最后集中提問﹔要有時間規劃——堅持25分鐘專注學習+5分鐘休息的科學方法﹔雙方在情緒上都要保持積極狀態,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建立快速完成和提前完成的積分獎勵制度,激發孩子全力以赴完成作業﹔建立檢查作業和簽字流程,孩子哪兒寫錯了先不告知,隻提醒大致方位,比如前一半或后三分之一,讓他自己發現問題﹔堅持家庭學習時間內各自相對獨立、不相互打擾﹔家長不當催促的“監工”(過度代勞會讓孩子一直被動依賴,從而越來越拖沓)、不做關懷式打斷(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不頻繁否定或嘮叨(會加深孩子學習的無力感和自我無價值感)、不大聲指責甚至進行負面評價(會讓孩子喪失自尊和自信)、不動輒糾錯給孩子壓力(會慢慢泯滅孩子的獨立性)……總之,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空間,從而讓孩子有足夠的掌控感。正向激勵能給孩子帶來滿滿自信和面對難題的勇氣,家長穩定的情緒、極大的耐心和理解孩子的同理心,是陪寫作業的最低要求。

到了二、三年級,家長要逐步過渡到“有距離陪伴”,可以有一定的物理距離,甚至不一定在同一空間,要讓孩子獨立檢查作業,自己安排作業時間與節奏﹔家長要懂得放手,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家長要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及時反饋:“媽媽發現,你一回家就把書包放到該放的地方了”“你知道寫作業前先復習今天所學的內容,太棒了”“你能自己檢查出問題了,真能干”“看看明天有什麼課,咱們需要帶什麼”……這樣陪出來的孩子才會有獨立性、主動性、堅持性、靈活性,具備自主感、信任感、價值感、成就感。

最近,有位老人找我咨詢:小外孫才三年級,女兒女婿就宣布不再陪寫作業了,他自己當年可是陪女兒寫作業到四年級的,女兒女婿這樣做,行不行?其實家長應該根據孩子年齡、性別、自律能力、自驅力、獨立性、性格特點等因素來靈活調整陪寫作業的時間。根據經驗,一般女孩子三年級左右基本“懂事”,能獨立自主自覺學習,晚的大約在五年級﹔男孩子一般初二左右才能完全明白學習不是為父母或老師,而是為自己,家長差不多那時才可以放手。特別提醒,如果孩子出現嚴重拖延(2小時的作業做4小時)、情緒崩潰等情況,可能需要去做專業學習能力評估。

總之,父母要做孩子學習的支持者,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空間和條件,提供學習資源和資料﹔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能力,合理制定學習計劃﹔檢查孩子的功課,給孩子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反饋,鼓勵他們克服挫折,迎接挑戰,讓孩子對學習有信心,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設計各種實踐活動,讓孩子進行實踐性學習,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父母還要做好孩子成長的監護人,要求孩子遵守家庭、學校和社會規則,引領孩子走正道、做好人。當然父母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言傳身教,與孩子共同進步。

(作者:錢志亮,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