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到生產線:
職業教育產業學院的“進階密碼”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在產業一線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正在學習階段的職校生,想要觸摸到產業“脈搏”,除了進行實習實訓,還可以做些什麼?當前,高職院校都在因地制宜、因校而異進行探索,創建產業學院,成為多數院校的共同選擇。這一舉措,旨在通過學校與產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做深做實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質量與適應性,以培養符合現代產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本期,我們繼續關注大國工匠培養,深入探討職業院校如何辦好產業學院,以助推職校學生離產業一線近些、再近些……
這段時間,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學生衛碩和郭騏瑞,成了該校產業學院實訓車間的“明星”——他們憑借扎實的技能水平,在江蘇省技能大賽中獲得了獎牌。
從懵懂少年到技能人才,他倆將成績歸功於大二那年參加了產業學院“巧匠班”。衛碩說:“跟以前聽理論課完全不一樣,在巧匠班裡,師傅們帶著真項目來了。大家圍著智能生產線,一點點學怎麼裝調。有一次調試電機,咋都弄不好,企業師傅手把手指導。我們邊學邊練,一直到凌晨才聯調成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我漸漸明白了‘工匠’的含義。那種成就感是課堂學習沒法比的。”如今,這對“匠心兄弟”已收到蘇州一家企業的研發崗聘書。
何為職業教育產業學院?
“新形態、新模式。”湖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唐智彬多次提及“新”字。他說,產業學院是在政府支持與引導下,由校企深度融合形成的發展聯合體。作為高職院校對接區域產業需求的主動布局,它以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是職業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模式。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業學院建設進展如何?辦好建強產業學院,發展之鑰是什麼?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
建在“專業”上,更建在“產業”上
建設產業學院,是為了什麼?
“總體而言,建設產業學院是響應《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的重要舉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宗誠說,產業學院能讓職業院校直接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技術經驗,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彭穎暉認為,產業學院是以產業行業為基本單元組建的、以產業需求為核心原則建設的學院。“它不僅建在‘專業’上,更建在‘產業’上,同時兼具產業和教育雙重基因,是建成‘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撐力量。”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內某知名汽車企業共建了產業學院。該校黨委委員、智能制造與汽車學院院長丁天霞告訴記者:“學院聯合企業打造‘工位點、生產線、職場域’三位一體的實訓體系,引入企業數字化產線改造項目,建成四川省首條新能源汽車售后檢測線,並與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建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測試技術實驗室。在‘廠中校’模式下,學生從大一開始即進入企業輪崗實踐,通過‘基礎技能—專項技能—綜合能力’三階段培養,成長為復合型技術人才。”
在宗誠看來,校企雙方共建產業學院,受益的不只是學校。“產業學院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定制化培養的平台,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確保輸出的人才符合產業發展的最新需求。”
丁天霞用實踐佐証了這一觀點——學校產業學院與企業聯合技術攻關,近年解決企業生產線智能化改造難題1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70項。其中“交通事故中新能源車輛安全性深度評價方法及分析系統”開發,為企業創造產值800余萬元。
加強制度供給,協調各主體訴求
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增材制造學院實訓車間,學生任強正埋頭於操作台前。他的任務是研究並應用眼前的一塊塊金屬材料——從裁剪、鋪貼到固化成形,再到裝配、機加工,每一步都關乎航空零部件的可靠性。
去年,他通過選拔進入學校創建的華瑞航空產業學院。課程表上“企業定制”的標簽格外醒目:常常是上午學習《航空材料學》,下午進入車間學習專業技能。素質拓展中,他們要扮演“企業主管”,學習公司發展、管理基礎等理論知識,提升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這種‘真設備真項目真要求’的學習,讓我們提前適應了行業標准。”他翻著厚厚的學習筆記,裡面記滿了實操要點。
經過近些年的實踐探索,各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已形成三種發展模式。彭穎暉介紹,一是支柱產業驅動型,圍繞區域支柱產業鏈,構建“專業群—崗位群—技術群”矩陣,形成從產業技術標准轉化為課程體系的即時閉環機制﹔二是優勢專業主導型,以職業院校自身傳統優勢專業為支點,整合行業頭部企業資源,打造特色化產教融合體﹔三是區域經濟適配型,聚焦區域獨特產業集群,構建“政府—行企—院校”協同體,如服務於江漢平原小龍蝦全產業鏈的“小龍蝦產業學院”、面向珠三角地區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紡織服裝產業學院”等。
宗誠認為,建設產業學院為學校帶來了諸多變化:“除了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企業還為產業學院提供先進設備和技術支持,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優化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但不可否認,職業教育產業學院建設仍處於探索期,存在多重挑戰。”彭穎暉表示,最主要的挑戰是制度供給不足。雖然我國產教融合制度體系不斷健全,但制度體系仍存在短板。如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中關於校企雙方資產投入界定、產權歸屬等缺少明確政策依據﹔產業兼職教師的法律地位、法定權益也存在制度空白。
宗誠進一步分析:“我國現有政策多是針對應用型高校,對職業院校的適應性不足,缺乏專門針對職業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的制度。部分產業學院組織架構也不完善,作為非獨立法人二級學院,法律地位尚不明確。公辦職業院校的行政化管理體制與企業的市場化經營方式較難銜接,資源難以有效匹配,導致運行效率低下。”
“更需注意的是,目前缺乏有效激勵企業參與的政策措施,致使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此外,‘貼標簽’辦學現象仍存在,部分產業學院只是在形式上進行校企合作,未能真正體現產業屬性,功能定位、產權保護等關鍵環節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宗誠說。這背后的原因在於主體訴求不同。彭穎暉表示,學校關注育人成效、政府看重民生改善、企業追求經濟效益,三者分殊各異的訴求,導致政校企各自優勢稟賦資源難以實現“乘數效應”。
辦學場域向產業園區延伸,教學場景與真實生產環境對接
未來,如何辦好建強職業教育產業學院,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完善制度體系是重中之重。”宗誠表示,教育部門應聯合相關部委,針對職業學校制定專門的產業學院建設政策,明確建設標准、退出機制等,重點突出服務產業發展、培養“雙師型”教師、做實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任務,為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還應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在政策制度引領下,可嘗試推動產業學院建立獨立法人實體,使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靈活適應市場需求。同時建立深度合作機制,例如採用校企共建、公司化運營的方式,破解‘引企入校’難題。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地方政府可通過產業引導基金等形式帶動市場資本投入,助力產業學院孵化中小微企業,實現自我‘造血’,服務地方產業集群發展。”
“當前,產業學院大多由某個職業院校單獨聯合當地政府、企業行業建設,導致同一區域內存在不同職業院校建設同質化產業學院的現象。”因此,彭穎暉建議,同一區域內不同職業院校可以錨定特定產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甚至可以聯合本科院校共建產業學院。“通過稅收抵免、專項補貼等構建激勵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行業主導,在企業、工廠建立產業學院,將生產標准直接轉化為教學標准。此外,還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組建由行業專家、技術骨干、教育學者構成的產教融合委員會,定期評估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
彭穎暉特別提出,可嘗試將辦學場域向產業園區延伸,形成“教學區—研發區—生產區”三區聯動的物理載體,在園區內建設“前校后廠”實訓基地,使教學場景與真實生產環境無縫對接。“在這個辦學空間內,應重點打造三類功能空間:技術服務中心(承擔工藝改良任務)、技能認証中心(開展1+X証書考核)、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培育小微科技企業)。通過空間重構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立體化銜接,能更好形成‘教學—研發—生產—再教育’的閉環生態。”
(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龐卓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