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更需要深度閱讀

在AI用一分鐘就能總結一本書的今天,有多少人還在閱讀,並以相對傳統的方式閱讀?這是一個嚴肅問題。
第30個世界讀書日剛剛過去,有媒體針對短視頻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以“世界讀書日,可以不讀書嗎”為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7.9%的受訪者表示每月會讀完1~2本書,65.3%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使用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月閱讀量超過5本的高頻讀者中,52.2%的人經常使用AI輔助閱讀。商家的嗅覺是敏銳的,許多閱讀類App已經開始布局AI,有的電子書平台增加了“AI問書”功能,可以直接提取書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有的電子書平台即將上線書籍解讀AI工具、AI伴讀工具。
這個調查結果與大眾的感受是相符的。有媒體觀察到,目前一些AI輔助閱讀工具已經成為不少學生的閱讀伙伴。AI可以幫助篩選信息、輔助學習,當“親自讀”難以完成閱讀作業,卻又面臨課堂討論、提交讀書報告的課業要求時,讀AI處理過的內容成為一條極具誘惑的便捷通道。但這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AI通過數理模型將文本簡化為可量化的標簽,過濾掉其中的不確定性,最后呈現出“一千個讀者隻有一個哈姆雷特”的單一結論,這與傳統閱讀中個體通過思辨與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中原因,除了“偷懶變得輕而易舉”以外,還有注意力的日漸縮水。今天,我們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個10分鐘以上的長視頻,看不完公眾號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字,更不要說看完20萬字的書籍。但我們真的能毫無節制地依賴AI輔助,讓它主宰我們的閱讀,甚至主宰我們的思想嗎?
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甚至是那些拿AI做讀書報告的人,基本的觀點都認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卻無法替代人類通過閱讀形成的深度認知,亦無法替代人類通過閱讀實現的自我啟蒙。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主動閱讀更像是一種“反算法”行為,它要求我們慢下來,與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鋒,在孤獨中完成心智的成長,最終完成“人之為人”的修煉。
物理學家霍金曾說,人工智能的全面發展可能帶來人類文明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規避風險。人類對AI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技術發展速度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間的落差,盡管部分擔憂帶有未來主義色彩,但不得不承認,人類與AI的博弈確實是值得關注和警惕的。當下的人工智能技術主流強調“人在回路機制”,其意義在於強調人類深度參與和動態協助的技術范疇,其核心在於通過人類與AI的交互閉環實現協同決策、優化模型性能並保障倫理安全。這就要求充分發展人的主體性,而閱讀且是深度閱讀正是其中重要環節。
換句話說,誰還能經受得住深度閱讀的磨礪,誰就能在未來的社會中勝出。
(作者:張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