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產業學院,不是校企合作的簡單“翻版”

2025年05月06日08:4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產業學院,不是校企合作的簡單“翻版”

產業學院作為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新探索,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它不僅承載深化校企合作的使命,更肩負重塑職教生態、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然而,產業學院的創新深度與實踐復雜性並存,其發展既展現出突破傳統模式的潛力,也面臨著現實中的結構性挑戰。如何實現從政策支持、區域協同到能力建設等多維度系統升級,成為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建立產業學院是一場深刻的模式創新與生態重塑

產業學院並非校企合作的簡單“翻版”,而是一場深刻的模式創新與生態重塑,實現了五大維度的關鍵突破。

組織形態從“簡單合作”走向“命運共同體”。傳統校企合作多以項目為紐帶,組織邊界分明。產業學院則致力於打造校企“責權利一體化”的命運共同體,通過實體化運作形式,實現組織形態的根本變革。這種結構性重構使產業學院能突破傳統項目合作局限,形成校企利益深度綁定、責任共擔共享的緊密型組織形態。

資源配置從“優勢互補”邁向“要素融合”。在傳統校企合作中,雙方提供的資源雖互補,但使用相對獨立。產業學院將人才、技術、資金、場地、設備等要素進行混合配置,打破校企資源邊界。校企雙方通過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實訓基地、創新平台與師資隊伍,形成全方位資源整合機制,顯著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運行機制從“協議約束”躍升為“系統治理”。傳統校企合作往往依賴鬆散協議約定,缺乏有效治理結構。產業學院則構建包括理事會、董事會等在內的現代治理體系,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系統治理機制。這種模式既保障校企主體地位,又使雙方在共同目標下協同運作。

功能定位從“人才培養”升級為“產學研創一體化”。傳統校企合作功能相對單一,主要聚焦學生實習與就業對接。產業學院則可以實現功能多樣化,它既是人才培養基地,也是技術研發中心、成果轉化平台和社會服務窗口。通過這種功能拓展,使產業學院成為連接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樞紐,形成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雙向增值。

利益聯結從“各取所需”轉向“價值共創共享”。傳統校企合作多基於“利益交換”,缺乏深層利益紐帶,合作關系相對脆弱。產業學院則通過構建多樣化價值分配機制,如實施校企共同持股、專利成果共享、技術轉化收益分成等具體措施,明確量化各方貢獻並建立對應權益分配標准,從而將合作從利益交易轉變為價值共生關系,保障合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產業學院面臨著結構性挑戰

盡管產業學院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踐中彰顯出獨特價值,但其發展進程中仍面臨一系列結構性挑戰:

校企“雙主體”治理不易協調。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長期分立發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運行邏輯。職業院校注重長周期育人過程,強調公益性與穩定性﹔企業則追求市場效益,重視短期業績表現。這種根本性差異導致校企在決策機制、運行節奏、評價標准等方面難以協調,使“雙主體”治理面臨深層次矛盾,部分產業學院出現“形合神離”現象。

教育與產業資源難以有效轉化。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技術應用之間存在天然斷層,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即使在產業學院平台聚集,也面臨“兩張皮”難題。教師、工程師與研發人員遵循不同的專業標准與工作模式,容易出現“專業孤島”現象。這種結構性障礙制約著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服務各環節的有效貫通,限制協同創新效應的充分釋放。

體制機制差異阻礙深度融合。校企雙方在人事管理、資源配置、財務核算等方面存在體制機制差異,這種差異容易影響產業學院的資源深度融合、人才雙向流動、成果共享共用,阻礙“命運共同體”的實質性構建。

人才評價體系割裂影響能力建設。現有教育與產業的人才評價體系存在割裂,支持“跨界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相對缺乏。職業院校教師參與產業實踐的有效激勵不足,企業技術人員轉向教育領域面臨職業通道受限。這種人才生態的結構性短板,制約了產業學院核心能力的培育與發展,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需構建系統方案

面對產業學院發展中的結構性挑戰,需要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動產業學院從初步探索邁向成熟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宏觀層面,優化政策與治理機制是突破“雙主體”瓶頸的關鍵。政府部門應打破“條塊分割”壁壘,建立教育、產業、科技等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形成政策合力。一方面,完善職業教育產業學院專項政策與制度保障,明確其應有定位和運行規范,賦予其相應辦學自主權和體制機制創新空間。另一方面,優化財政投入與稅收激勵政策,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源向產業學院匯聚。同時,建立健全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証制度,對深度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企業給予土地、信用、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激發企業投入的內生動力。

中觀層面,構建區域協同生態是激發可持續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地方政府應將產業學院建設納入區域發展戰略,實現產業規劃與職業教育布局的有機銜接。推動構建“產業集群+產業學院群”的協同發展模式,形成產教融合生態圈。通過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形式,建立區域性產業學院聯盟,促進資源共享、經驗交流與協同創新。搭建區域產教融合服務體系,提供產業學院建設的信息對接、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等綜合性支持,降低校企合作交易成本。通過區域協同機制,避免產業學院“孤島效應”,形成集群優勢和規模效應。

微觀層面,強化人才與平台建設是突破能力瓶頸的核心策略。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依賴於高水平人才隊伍與創新平台的協同構建。一方面,應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企業工程師、技能大師組成的復合型教學團隊,完善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和基於貢獻的多元評價激勵體系,激發跨界人才創新活力。另一方面,需聚焦產業關鍵技術難題,建立校企聯合攻關機制和共享型創新平台,整合創新資源,完善知識產權共創共享制度與成果轉化通道。

(作者:湯 霓,系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