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系統改革推動科技成果躍上“生產線”

發展氫能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解全球“碳中和”問題的重要途徑。如何實現高效穩定、低成本制氫,是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北京科技大學前沿交叉科學技術研究院張躍院士團隊發揮蓄積20余年的納米技術優勢,聚焦綠色制氫領域關鍵技術裝備和產品創制研發,實現了鹼性電解水制氫裝備關鍵性能指標突破。如今,在學校傾力支持下,該技術完成了從實驗室基礎研發到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全鏈條技術攻關,並以最快速度實現產業化。
“在國家層面試點改革的輻射帶動下,北科大通過‘減、增、放’系統改革,健全‘轉思維、變方式、強服務’工作體系,持續修訂完善科技獎勵、轉化收入分配、成果作價入股等一攬子政策,打破思想束縛和機制制約,進一步解決教師‘不會轉’‘不想轉’‘不敢轉’的問題,變‘順手做’為‘我要干’。”日前,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張衛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資產單列管理為高校成果轉化鬆綁賦能,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實現量質齊升。2024年,北京科技大學產學研合作合同額達26.5億元,連續兩年增幅超過50%,成果轉化金額增幅高達79%。
張衛冬所說的“減、增、放”政策體系改革,“減”指減少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費收取比例,“增”即增加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放”則是將轉化自主權放至科研團隊。
創新需求與優勢供給有機結合
張躍院士團隊學術骨干康卓教授介紹,催化電極組件是綠氫裝備鹼性電解槽的功能核心,研發低成本、高活性、長壽命的催化電極材料並投入市場實現迭代發展,不僅可以系統解決規模化電解水制氫應用中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國氫能發展駛入快車道的必經之路。
為搶抓這一發展機遇,科研團隊不斷破解穩態、亞穩態、完全失穩反應條件下的科學前沿、應用基礎與工程技術難題,並與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等頭部企業開展合作,讓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最終,該技術通過公開挂牌交易方式找到了既有科技實力又有市場資源的合作方,並作價1200萬元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2024年12月,新公司在廣東注冊成立,按照學校政策,科技成果所佔股權的80%由科研團隊持有。
“我們通過政策體系優化,切實賦予科研團隊更多的成果轉化自主權,幫助、服務科研團隊找到最合適的轉化方式。”張衛冬表示,在國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利好政策背景下,學校出台了《北京科技大學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通過制度建設,暢通渠道、打消疑慮、激發活力,讓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創新價值。
這只是“政策搭台、成果出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北京科技大學將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和學校優勢創新資源有機融合,一批優秀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躍上“生產線”。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鋼鐵冶金等領域,該校通過作價投資等途徑培育24家科技型企業,總估值達到30億元。
概念驗証助力前沿技術加速落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但在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的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缺乏概念驗証、中試、熟化的應用場景。於是,北京科技大學將目光投向概念驗証中心,隻有牢牢抓住這個關鍵環節,才能降低轉化風險,為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強信心、增底氣。
“我們專門成立了學校的概念驗証中心,實施了首批概念驗証項目,圍繞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規劃布局八大概念驗証分平台,並已投入建設。”張衛冬介紹,截至目前,學校已擁有189個概念驗証合作伙伴和包含110項的概念驗証項目庫,並出台《北京科技大學科技成果概念驗証合作伙伴管理辦法》,為科技成果走好“最初一公裡”提供堅實保障。
全固態電池由於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尖端技術。“概念驗証中心創造條件讓我們與企業合作,共同對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綜合性能、產率和環保指標進行驗証。如果可行,我們將盡快推動轉化落地。”首批概念驗証項目負責人、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教授李平帶來了最新進展。
北京科技大學還在不斷探索形成以概念驗証平台為主體、企業合作伙伴為輔助的創新體系。一方面發揮主體的優勢,平台驗証具有共性需求的項目﹔另一方面探索輔助的作用,企業驗証特殊性強、專用程度高的項目,驗証成功后優先在合作伙伴企業轉化或共同向第三方轉化落地。
“北京科技大學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科技大會、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錨定成果轉化關鍵難點堵點,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打造從成果產出、成果熟化、成果保護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一體化管理模式,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讓真正有潛力、有價值的科技成果轉得出、轉得好。”張衛冬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形成科技創新深層次、全鏈條、寬領域賦能產業創新特色模式,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記者 劉 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