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牢記育人使命 服務成長成才

扛起畢業生就業工作主體責任

2025年04月15日08:4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扛起畢業生就業工作主體責任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七個方面20條重點舉措,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首個關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25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對此,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就業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大使命,堅持以服務國家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決扛起畢業生就業工作主體責任,落實落細《意見》精神,全方位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構建“大就業”格局

《意見》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畢業生就業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是一項復雜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必須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強大合力。

要納入“一把手”工程。學校和院系主要負責同志要“既挂帥又出征”,親自研究親自推動,利用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院系黨政聯席會等對就業工作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分管負責同志要常在就業一線、加強現場辦公,切實摸清現狀、了解底數,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要樹牢“一盤棋”理念。發揮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頂層謀劃、統籌協調的作用,加強就業部門和學工、教務、校友等部門及各院系間的經常性互動交流,開展就業部門骨干和院系“結對子”活動,聯動制定政策,加強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就業工作體系。

要形成“一股繩”合力。將就業工作成效納入學校中層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作為班子和個人述職重要內容,樹立“抓好就業是本職,抓不好就業是失職”的鮮明導向。嚴格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要求,大力選樹就業工作先進典型,充分調動每一名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人人關心就業、人人參與就業”的生動局面。

提高人才培養適配度

“有人沒活干”和“有活沒人干”是我國就業市場長期存在的局面,是結構性就業矛盾的直觀體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為提高人才培養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適配度,《意見》對“優化培養供給體系”作了全面系統部署。高校要准確把握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教育供給提出的新需求,加強科學研判,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完善“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要深化學科專業動態調整。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牽引,堅持“四個面向”,用好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過剩學科專業點預警清單,主動布局新興學科專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及時調整或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可積極與重點用人單位共建“定制學院”“定制班”,邀請用人單位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和方案,“訂單式”聯合培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要做好就業質量對招生和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反饋。“招生—培養—就業”並非線性鏈條,就業工作更非居於末端,而是與招生、培養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共同構成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要深入推進就業評價改革,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就業評價體系,將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學科專業設置、辦學資源配置、教學質量評估、招生計劃安排的重要依據。部分高校新成立了數智化科研機構,可通過其匯聚校內學科資源和專家力量,科學研判人才發展趨勢和供需狀況,會同就業等部門做好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和跟蹤,推動“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改革。

強化就業指導和幫扶援助

就業服務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高校要統籌落實《意見》中關於“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完善幫扶援助體系”“鞏固支撐保障體系”等重點要求,為學生就業提供有溫度的就業指導和幫扶援助,鋪好路、扶上馬、送一程。

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引導。將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開發高質量、分層次、模塊化的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並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思政+課程+實踐+文化”的生涯發展教育體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開發生涯發展助手,精准洞察學生學習特點、興趣愛好、專業水平,搭建智慧協作平台,以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就業。

要提高實習實踐質量。深化產教融合,整合社會資源力量,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實習基地和見習基地。鼓勵推動學生在實習實踐中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行情,明晰自身職業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要強化重點幫扶。關注經濟困難家庭、殘疾人家庭等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狀況和思想動態,開展一對一輔導,持續推介實習實踐和就業崗位。

要建強就業導師隊伍。按照“內外結合、專兼互補”的原則,一方面,打造以就業工作人員、學生工作人員和專業教師等為主的校內高水平就業導師隊伍,開展能力提升培訓,健全考核評價體系,暢通職業發展路徑,增強就業指導本領和職業認同感、成就感﹔另一方面,組建涵蓋校內外教育、經濟、就業、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專家學者在內的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優秀校友和企業家擔任兼職導師、納入高校兼職教師隊伍管理體系,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傳授求職技巧,了解行業企業真實現狀,提升就業精准度。

拓寬就業渠道方式

《意見》強調要“健全求職招聘體系”。高校作為畢業生的“娘家”,要主動作為積極“開源”,大步“走出去”,用心“迎進來”。

要大力開展訪城(企)拓崗行動。堅持“開門辦學”,充分調動各方資源,走進園區、走進行業、走進企業,暢通就業合作渠道,千方百計開拓更多就業創業崗位和機會。要加強戰略謀劃、堅持高位推進,緊密結合學校學科專業特色優勢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黨委書記、校長帶隊圍繞重點領域和方向到重點用人單位“面對面”交流,推動校地校企建立緊密型、深層次、實質性合作關系,加強人才供需對接。

要積極搭建對接平台。精心開展“省份日”“城市日”“人才月”“人才周”等品牌活動,通過專題宣講、組團招聘、科研項目洽談、人才培養合作等方式,促進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點對點”匹配。

要用好政策性崗位。積極拓展基層就業空間,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項目,加大征兵宣傳工作力度,激勵引導廣大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創業課程質量,深化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加強校內外創業實踐基地和創業孵化空間建設,不斷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本領,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作者:任友群,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