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五位一體” 錨定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的實施,標志著教育強國建設進入了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重要階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等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意義重大。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構建好有利於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然要求。
堅持創新發展 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歷程,始終需要直面社會變化,不斷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生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承擔起以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推出創新型研究成果的責任,為構建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堅持創新發展,是有效推動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質量、全面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原動力。
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部署、支撐國家戰略需要的新形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新挑戰,高校要積極推進數字化、國際化、組織化,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和內部治理創新能力。要推進數字化賦能,接入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促進教育管理傳統模式更新重組,構建數字化教學平台,打造智慧校園新生態,探索數字賦能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要推進國際化賦能,創新國際教育合作平台機制,圍繞國際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開展深度國際交流,高質量推進國際產學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要推進組織化賦能,牢牢把握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目標導向強化前瞻性布局,以過程導向實施精細化管理,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實施有組織“大科研”、構建有組織“大黨建”、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大平台”,科學統籌組織體系化布局和功能性集成。
堅持內涵發展 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石
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推動高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著眼於“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式發展不是單純的規模擴張,而是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刻認識教育客觀規律,深入分析學校發展實際,全面統籌資源,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管理服務等方面提質增效,是全面均衡、優勢突出的高質量發展。
正確處理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系,是教育強國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方法論。要強化黨的領導這一根本保証,把黨的領導全面融入學校治理體系,不斷強化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核心作用﹔要強化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根本標准,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高尚道德情操、扎實理論功底、卓越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強化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堅持改革為了師生、改革依靠師生、改革成果由師生共享,凝聚全校師生員工的改革發展共識。
堅持特色發展 把准高質量發展方向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目前,我國共有14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這些高校作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方面軍,要持續在凝練特色、分類發展上下功夫,進一步增強辦學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打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組合拳”。
堅持特色發展、避免“千校一面”,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的重大考驗。《綱要》強調,“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這為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歷史窗口期。要在辦學實踐中明確定位,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協同,推進理工農醫、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高校差異化發展﹔要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勇擔使命,堅持實踐導向和需求導向,整體性推進辦學模式、育人方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綜合改革,成為更好適應、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變量”,涵育特色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要在適應新發展格局中優化布局,積極對接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等需求,及時推進人才培養適應性調整、前瞻性布局、結構性變革,創造新模式、催生新平台、形成新范式。
堅持融合發展 強化高質量發展支撐
“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是黨和國家關於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思路,也是統籌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行動指向。中國高等教育要“由大轉強”、實現現代化,需落實“融合發展”與“共建共享”新理念,通過跨界與融合釋放新動能、實現新發展。融合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要真正實現理念和實踐的共融與創新。高校的發展要具備“融合”能力,通過打造靈活開放的合作體系,走融合發展道路,實現人才培養融合、科研體系融合、社會服務融合,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高校應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深化校地企多方聯動的開放合作體系,在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術研究全面轉型升級,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要深化校際融合,著眼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統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協同建設,在推進理工結合、醫工融合、文理貫通、工文交叉和關鍵安全領域、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等工作中協同培養、有效融通﹔要深化校城融合,在發揮好“四個服務”功能基礎上,把高校物理空間依托的城市作為辦學治校的先行區、試驗區,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助力基層治理和經濟建設,推動產業升級與城市發展﹔要深化校域融合,准確把握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高質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區域、學科專業相關輻射領域,進一步彌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社會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的差距。
堅持安全發展 堅守高質量發展底線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師生的生命安全與和諧穩定重於泰山。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將安全發展作為底線來堅守。
教育點多線長面廣,校園安全穩定工作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關切、家長關注、師生關心,要將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提升到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來認識和理解,推動“平安校園”建設落到實處。要筑牢安全發展底線,有效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組織、制度、責任、教育、防控等工作體系,推進經常性排查、高質量整治、動態化管理有機結合。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握好改革的時度效,提振師生員工精氣神,以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穩固支撐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姜澤廷,系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