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在規范提升中推動人才培養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印發文件,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三校將為本科生提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該政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實際上,區域內高校之間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並非新鮮事,近10多年來各地高校不斷探索,促進了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以北京為例,近年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組成的沙河高校園區高校聯盟,也開放了資源共享課程,供本科生互相選擇。
高校跨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重要舉措。高校進一步打開圍牆,提供更開放、多樣化的學術視野,為本科生提供更多選擇,也讓學術在交流互鑒和碰撞中更加豐富深化。對於實現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推動不同特色院校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短期看,有利於實現學齡人口波動的平穩過渡。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2032年之前還將持續增加,呈現“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高等教育的學位供給面臨短期相對不足和長期可能過剩的共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簡單依靠學校增加教育教學資源的單一方式應對這一挑戰,而是要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共享。從中期看,高校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分類發展,並且各個高校有著自己的優勢學科專業與相關課程,如何既促進高校分類發展,避免走“千校一面”的同質化道路,又能最大限度滿足人才培養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現實需求,就需要探索區域內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模式。從長期看,建立區域內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的有效制度安排,是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有益嘗試,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客觀需要,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國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仍然處於探索階段。區域內高校開設互選學分互認的課程以選修課和通識課程為主,可以互選的課程缺乏系統性。2021年北大向清華本科生開放56門通識課,含396個名額﹔清華向北大學子開放27門優質課程,含299個名額。2022年秋季學期,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北大、清華達成共識,互相限額開放部分本科通識選修課程。2023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開放部分優質通識課程互選。湖南三所高校的互選課程也是12門通識教育選修課程、24門線下專業選修課程和學科拓展課程以及4個互選微專業。對學校而言,是否有意願開放優勢學科專業的優質課程?在學生普遍期待選到“好學校”“A類學科”“熱門專業”課程的態勢下,現有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能否滿足現實需求,如何在保障現有教學秩序前提下有序開放優質課程,是學校、學院面臨的現實挑戰。從學生角度看,跨校選課的初衷是為了享有更為優質的課程和教師,接觸到不同學校的同學,開闊視野,促進交流,但同時也須考慮到,如何避免學生利用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機制逃避本校課程的嚴格要求?從課程本身看,不同高校之間的課程質量及要求存在差異,評價與評分標准不同,有可能導致學分互認不公平。從現有教學管理制度看,尚未形成完善的學分互認機制,學分互認的范圍有限、學分類型單調、教學管理制度與學分互認制度存在沖突。因此,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學分互認配套制度,推進課程互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建立學分認証制度,確保高校課程質量對等,為學分互認提供信任基礎。區域內高校類型多樣,特色不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度並不是鼓勵所有高校之間都要實行互通互選互認,而主要是同一類型層次的高校之間簽署協議,建立學分互認制度,推進跨校選課。
第二,課程評估與認定。不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相應課程設置有不同的要求與標准,允許跨校選學的課程應在教學目標、內容設計、學時要求等方面與本校課程等效,與學位級別相匹配。需由院系教授或學術委員會審核認定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使用教材和考核方式等。
第三,設置學分互認的額度限制。跨校選課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考慮到對方學校和學科優勢,有的課程本校本院暫時開設不足,可鼓勵跨校選課,如果本院本校課程資源充足,教學質量較高,就沒必要非要跨校選學。如美國高校就設置了學分轉換的上限規則。以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交叉選課為例,最多可以選擇8個學分課程。哈佛大學政策是,所選學分會計入總體學分要求,但是不計入GPA的計算,麻省理工學院會按比例轉換。
第四,開展優質課程資源數字化建設共享改革,為跨校選課提供新路徑。課程學習與學分不僅包括課堂學習,還有講座、討論、項目、實踐工作、自學和考試等系列環節。學分獲得和成績認定需要以學生的學習投入和考試成績為基礎。在不同的校園和物理空間,需要做好高校教學數據的融合與共享,以及基於大數據的開發利用,提升教學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推動服務應用和融合應用,提升師生校園生活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探索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高校跨校選課學分互認新模式。
第五,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對跨校選課學分互認提供指導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門需運用相關政策、經費投入、獎勵機制等促進該項改革。對於跨校開設的優質課程,在教材建設、評優評價、物質保障方面進行政策傾斜,加大經費投入,可以考慮建立專項經費,對於這些優質課程和教師進行支持,調動學校、學院特別是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把跨校選課學分互認落在實處。
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實現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方面。要站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高度,加強制度設計,做好相關規劃,制定具體舉措。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積極有序推動跨校選課的范圍逐步擴大﹔充分發揮學術機制,完善學分互認的辦法與規則﹔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協調和管理職能,加大經費保障和政策傾斜﹔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完善教學與學生管理制度,調動學校跨校選學的主體追求。
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我國高等學校的跨校選課學分互認還處於探索階段,更需發揮各主體積極性,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高校跨校互選學分互認道路。
(作者:胡娟、孫秋詞,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