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一鍵切換,拉滿你節后能量值

2025年02月08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放了8天假,你一定重獲“滿格電量”,正待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但也有人可能在此時出現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精神不振等問題。專家提醒,這可不是簡單的“懶惰”“不情願”,有可能是“節后綜合征”的表現。

近來,“節后綜合征”及相關詞條頻頻登上熱搜,如何克服“節后綜合征”,讓工作、學習盡快恢復正常節奏呢?

1.調整節奏

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周鵬春節假期迎來了難得的放鬆,他走親訪友,經常聚會到很晚。假期結束,回到工作崗位,他晚上開始失眠,白天止不住地打瞌睡。吃飯也沒有胃口,看到一些油膩的食物還感到惡心。

周鵬的情況不是個例。很多人節后回到日常工作及學習中,都會遇到此類煩惱。假期明明是難得的休息時光,為什麼會落下這種“后遺症”?

“從神經內科的角度看,節后綜合征的出現和生物鐘、生物節律被打亂密切相關。假期中,人們的睡眠節律常常改變,晚睡晚起很常見。大腦中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是調節生物鐘的關鍵區域,不規律的睡眠打亂了其正常調節,節后要恢復正常作息時,它不能馬上適應,就會出現疲勞、困倦。在飲食方面,人體胃腸等器官有自己的生物節律來控制消化液分泌,假期的不規律飲食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也會通過神經傳導影響大腦狀態。大腦神經中樞接收到身體不適的信號后,會引發情緒波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齊冬介紹。

如何調整好生活節奏,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和學習中?調節生物鐘是關鍵,要確保生物鐘的運行能夠精確地匹配工作和休息的節奏。“讓機體回歸有節律的活動,是改善節后身體狀況的首要任務。”天津醫科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劉惠軍說。

在睡眠方面,很多人放假期間,熬夜娛樂比較常見,再加上往返的旅途奔波,幾天下來,生物鐘被擾亂,睡眠就會變得紊亂,容易出現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的情況。

“要保証足夠的睡眠時間,避免不規律的作息,包括熬夜、睡懶覺等,盡量讓自己在同一時間段入睡和起床,建議在晚上11點前入睡﹔如果躺在床上半小時無法入睡,可以離開臥室做一些簡單、相對枯燥的事情,當自己有困意時再回到臥室,睡前要避免在床上看手機等電子產品,可以嘗試做一些冥想放鬆訓練、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音頻作品,讓大腦放鬆下來。為了提高睡眠質量,也可以在白天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北京安貞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王雪梅表示。

在飲食上,節假日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難免暴飲暴食、飲酒醉酒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胃腸負擔加重,造成消化不良、厭食、腹脹、腹瀉等情況。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規律飲食、均衡飲食,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過於油膩或辛辣刺激性飲食,減少高糖、高脂、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適量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粗細糧搭配﹔既要避免暴飲暴食,也要避免過度飢餓﹔多飲水,保持充足的水分。這些都有助於胃腸健康。”王雪梅說。

人體是一個整體,睡眠的好壞影響著胃腸的功能,而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睡眠。

“節假日可能因頻繁聚餐導致攝入過多的酒和飲料,節后的工作和學習壓力可能又會攝入過多的咖啡和茶,這些都容易引起睡眠紊亂。”王雪梅說,在節后恢復的過程中,保証充足的睡眠與休息非常重要,適當休息后,胃腸道症狀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為了能盡快適應節后的工作、生活節奏,早收心也是好做法。“可以通過減少娛樂活動,調整作息時間,清淡飲食,逐漸恢復正常的睡眠和飲食習慣。由於學生放假時間長一些,可以在開學前一周逐步恢復放假前的作息和節奏,上班族建議提前一兩天做准備。”王雪梅說。

2.轉換狀態

家在長春的劉長明也是上班族,長假快結束時,他突然感到了一絲緊張,尤其是假期最后一天,想到馬上就要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情緒變得有些焦慮,一焦慮就睡不好覺,結果上班第一天就哈欠連天。到了工作崗位,也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大腦反應慢,工作效率和節前相比下降不少。按他自己的話說:“身體雖然回到了工作上,但心還留在了假期。”

正如劉長明所描述的那樣,假期剛剛結束,很多人還沉浸在放鬆的狀態中,當再次面對工作、學習壓力時,就容易感到焦慮、郁悶、煩躁等,甚至對工作、學習產生畏懼心理,身心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一方面是心理上的落差感,假期的興奮與日常工作的平淡,假期的安穩與日常工作的嚴肅,都會讓人產生落差﹔另一方面是身體上的不適感,無論是由放鬆的假期生活到緊張的工作狀態,還是假期走親訪友的疲勞與回到工作崗位上的疲勞疊加,都會讓身體產生不適,同時加重心理上的不良情緒。

“人的神經系統存在興奮和抑制相互誘導的現象,假期長時間娛樂帶來的高度興奮,容易使人節后進入抑制狀態。”劉惠軍說,春節雖是家人團聚的時光,但也是家庭矛盾產生的時候,這容易導致節后的落寞郁悶。

如何盡快由興奮熱鬧的假期狀態轉換到規律平穩的工作狀態?調節情緒是關鍵。

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怎麼辦?“節后兩三天出現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是一種穩態被打破的表現,並非病態,需要給自己時間,讓身心慢慢調整。大部分人經過幾天的自我調節,都能夠恢復到正常生活狀態。如果這些焦慮、抑郁等症狀持續存在,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王雪梅說。

劉惠軍建議,可以嘗試與家人、朋友和同事多交流,分享假期趣聞,從別人的故事和自身的體驗中找啟發,既能使情緒從節后的低谷中迅速回升到常態,也能讓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氣氛更加輕鬆活潑。“心理暗示也是調整心態的好辦法,多接收積極、樂觀的信息,這樣有助於提升自信和減輕焦慮感。”

假期過后,有的人還會變得懶懶的,總感覺沒有精神。這可能是節日期間缺少運動導致的。“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是恢復體力和心智能力,改善睡眠和低落情緒,找回動力狀態的良方。跑步、跳操、球類運動都在可選之列,集體運動效果更佳。”劉惠軍介紹,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助於緩解節后的疲勞感,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還能提升注意力改善心情,釋放日常工作中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3.設定目標

從事法律工作的孫靖,春節假期后很快便回歸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節奏。“假期剛回來會有一些不適應,比如上班前幾天更難集中注意力,容易變得焦慮、緊張,不過每天中午和同事們聊聊天是一個很好的調劑,能減輕高強度工作帶來的不適感。同時,我還在認真規劃新一年的工作目標,這樣工作起來更有動力。”孫靖說。

收假后,很多人和孫靖一樣,都會設定一些工作、學習、生活方面的“小目標”。專家表示,設定“小目標”對走出假期后的情緒低谷,增強自身的信心和活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目標實現的過程既可以釋放多巴胺,促進愉悅感和欣快感的產生,激勵我們更好實現目標,又可以促進大腦前額葉皮層更加高效地組織人的行為。這樣假期后經過一段時間,人們就能將自己的內在能量調動到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上。”劉惠軍表示。

然而,設定新目標看似簡單,卻容易陷入誤區,導致在接二連三的受挫中泄氣:如果設定的目標過於模糊,很難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也很難對目標進度進行評估﹔目標設定過高,會讓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從而產生焦慮,當目標無法實現時還會產生挫敗感,進而打擊自信心﹔目標設定過低,執行起來會缺乏動力,也不利於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因此,要注意設定的目標不要太空泛,更不要遙不可及,最好是具體可行,且與工作、學習相關聯。”劉惠軍表示,目標設定得當的話,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就能獲得內在獎賞和自我效能感,從而對自己更有信心,並減少焦慮和憂郁。

目標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節后有很多人抱怨,回到工作崗位上,工作壓力驟增,已有的工作都不想做,更別說設定新的目標。這是由於沒有合理安排好時間和事項優先級,無論是已有的工作還是新的目標,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

“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任務開始,慢慢找回工作的節奏和學習的狀態。可以合理安排學習與工作的時間,制定較為明確的工作計劃,例如將工作分解為多個小的目標,逐個擊破,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會有一份收獲感。也可以回顧之前遇到類似困難時採取的好方法,這些成功經驗可有效緩解對現有工作困難的憂慮和對新目標的迷茫。”王雪梅說,“當然,面對工作、學習壓力也需要給自己一些空白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能夠讓自己放鬆的事情,比如聽聽音樂、看個電影等。”

“節后也可以與小伙伴相聚,交流一下未完成的任務和新一年的計劃,這樣可以互相提醒、互相啟發、互相激勵,使自己盡快找到新的生活方向和前行動力。”劉惠軍表示。

(記者 秦偉利)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