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深潛”,融進祖國的江海

——追念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

2025年02月08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潛”,融進祖國的江海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范,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消息傳出,舉國哀痛,網友們紛紛留言痛悼:“巨星隕落,山河同悲”“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記者曾多次採訪黃旭華院士,從面對面的講述中,體悟他為國家核潛艇事業奉獻一切的奮斗人生,感受那些無聲潛行、深藏功名的無悔歲月。

2月7日,當記者再次來到位於武漢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採訪時,2019 年 9 月 18 日如約走進黃旭華院士辦公室的情形閃回腦海。那時,滿頭銀發的黃旭華身著米黃色短袖,笑容可掬地招呼記者落座。

辦公桌上,一艘金黃锃亮的潛艇模型格外搶眼。棕色的書櫃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書法作品蒼勁有力。雖已90多歲高齡,但黃旭華院士記憶力驚人,講起話來條理十分清晰。隨著他的講述,一幅人生畫卷徐徐展開。

黃旭華出生於1926年,求學之路極其坎坷,但自小就在戰火淬煉中立下遠大志向。

小學畢業后,因全面抗戰爆發,黃旭華曾半年多未能上學。得知縣城中學搬遷到山區,他和二哥走了4天山路,腳都磨出了血泡。后來,幾經波折,他才考上桂林中學。

桂林作為當時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軍轟炸之苦。每次防空警報一響,人們就得躲進防空洞。黃旭華回憶說,警報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躲一天,挨一天餓。跑出山洞,有時在路邊的樹上看到懸挂著的殘肢斷臂,一派慘不忍睹的景象,心中充滿怒火。

“我原來是想跟長輩一樣去學醫的,后來感到國家太弱了,弱國就要挨打,就要被侵略、被宰割。我要科學救國,不讓中國人家破人亡,到處流浪,像我一樣,有家回不去。”黃旭華先后考上了當時的中央大學航空系和國立交通大學船舶系。他毅然選擇了船舶專業,大學期間,還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黃旭華院士的99年人生,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1958年,一個電話改變了黃旭華的命運。他連行李都沒帶,隻背了一個小背包,就從上海到了北京。去了才知道,國家要搞核潛艇,他成為最早參與研制的29人之一。

當時國家科學技術薄弱,科研手段和試驗設備不是空白就是待建或正建,但他們等不起。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和計算尺。為了一個數據,經常要動員一批人,夜以繼日苦干若干天。為了確保計算結果准確,往往還分兩組同時進行,如果結果不一樣,就得從頭再來,直到相同為止……

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黑色巨鯨”奔向大海之際,在場的人無不熱血沸騰,黃旭華更是喜極而泣。自此,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我們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黃旭華院士的99年人生,是勇毅深潛、不懈奮斗的一生。

1988年,黃旭華已過了花甲之年。當年4月,我國首次開展核潛艇深潛試驗。黃旭華作為總設計師親自上艇坐鎮,參與極限深潛試驗。鋼板承受巨大水壓,發出“咔咔”響聲。要知道,在極限深度,一塊扑克牌大小的鋼板承受的壓力達1噸多,超過100米的艇體,任何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

“當潛艇完成極限深潛試驗,起浮到安全深度時,全艇參試人員沸騰了。握手的握手,擁抱的擁抱,有的人都激動得哭了。”黃旭華講起當時的情景依舊難掩激動,他以“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的豪邁氣概和無畏擔當,開創了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參加極限深潛試驗的先例,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

黃旭華院士的99年人生,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以身許國,無怨無悔。

1956年年底,黃旭華趁著到廣州出差,請假回老家看望父母弟妹。臨走前,母親摸著他的頭輕輕地說:“你從小離家,在外顛沛流離求學,吃盡苦頭,那時戰亂,交通中斷,你回不了家﹔如今解放了,社會安定,交通恢復,可父母也老了,你要常回家看看。”黃旭華噙著眼淚滿口答應。

但黃旭華食言了。自從1958年參與核潛艇項目后,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沒有回過一次家。

他與家人親友徹底斷絕了聯系。兄弟姐妹埋怨老三是個“不孝子”﹔父親直到去世都沒再見到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盼來團圓。他從外地回家,女兒問他:“爸爸,你到家裡出差了?”黃旭華對此深感內疚。但他知道,他這輩子沒有虛度,此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

后來,知道真相的母親把孩子們叫到身邊,說:“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諒解。”回到老家,黃旭華在父親墓前長跪不起:“不孝的三兒子來看您啦!兒子不孝,相信您和母親一樣,也能理解我、諒解我!”

記得那次採訪結束時,起身看到黃旭華院士辦公室的一盆紅掌,火紅而又翠綠。那熾烈的火紅,何嘗不是一顆為國深潛、科研報國的赤子之心﹔那欲滴的翠綠,又何嘗不是一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者始終心系國家的拳拳之心!

眼前,七一九所退休職工劉潤林說起黃旭華和大家都愛唱的那首《祖國不會忘記》,不禁又唱了起來:“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記者 王建宏 張 銳)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