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精准匹配 理性做好就業選擇
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穩定與發展之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據統計,我國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大,然而,受勞動力市場潛能挖掘不充分、就業信息匹配效率低等因素影響,就業崗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高校應因勢而謀、應勢而為,科學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大學生理性規劃就業選擇。筆者認為,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應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就業觀,將自己的小我融入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大我之中,將個人就業理想融入社會發展進程之中。
立足社會實際,樹立理性就業觀
大學生應樹立理性就業觀,適應當前人才供需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的社會現實,形成與時代同步、與國家同頻、與人民同心的就業選擇。
堅持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大學生應調整“考上研究生才有前途”“隻找專業對口的工作”等觀念,不在就業地區、單位性質、專業對口等方面設置過多約束,進而增加就業選擇與機會。同時,大學生既要正視當前供需矛盾、結構失衡的就業環境,也應看到數字化浪潮下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所創造的大量新型就業崗位機會。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打破傳統職業壁壘,探索新興行業和靈活就業方式。
堅持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樹立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的就業觀。大學生應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響應號召主動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面向更廣闊的中西部地區、脫貧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創業,在服務國家建設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人職精准匹配,確立科學就業目標
大學生應在理性就業觀引領下,基於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通過人職匹配制定科學就業目標。
大學生可在充分認識自我基礎上,合理定位個人就業選擇。確立就業目標時需開展自我分析。這涉及對自身興趣、性格、能力和職業傾向的深入考量。大學生可追問以下問題,以了解自己的職業需求:你對什麼職業感興趣?你的性格適合從事哪些職業?更能勝任何種工作?你認為什麼工作最有價值?對此,學生可向就業指導咨詢機構尋求個性化服務,借助科學職業興趣量表、性格量表等工具對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職業傾向等進行測評。此外,廣泛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也很重要,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大賽、企業招聘會以及課外兼職等活動,學生能對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水平等進行自我檢驗。這些途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需求:“我想干什麼”,客觀評價自身的條件:“我能干什麼”,進而尋找與之相匹配的職業。
科學的就業選擇,離不開職業分析。大學生在職業探索過程中,需深入了解我國不同區域發展現狀,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以及各大區域城市群特點,結合個人條件和就業需求,理性選擇就業地點﹔深入了解我國行業分類以及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並響應國家號召進入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建功立業﹔了解不同單位工作內容和發展路徑,及其在國家戰略層面發揮的作用,結合自身專業和國家需要,投身基層和重點單位就業﹔了解不同崗位的基本信息,從興趣愛好、入職資格、生活方式、工作場所和行業現狀五個維度進行人崗匹配性定位。
定位就業選擇,提升職業素養
為實現就業目標,大學生需進一步提升職業素養,使其與就業選擇相匹配。
大學第一年,學生可以通過入學教育、專業教育、就業形勢教育等喚醒職業意識。入學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和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實現從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專業教育幫助大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社會職業等,為確定職業方向和目標打下基礎﹔就業形勢教育幫助大學生及早了解本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對策,以便提前做好就業准備。
大學第二年,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以及積累實踐經驗等方式為未來職業生涯做准備。大學生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時代前沿信息﹔不僅要培養專業能力,還要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可遷移能力,並積極參與志願者服務、校內外競賽、課外兼職等活動積累實踐經驗。
大學第三、四年,學生可以基於職業目標,提升就業能力和求職能力。要不斷反思自身條件與目標職業之間的差距,評估就業競爭力,有針對性地提升目標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經驗等方面的能力。大學生還應根據用人單位需求,提升制作簡歷、寫求職信、筆試准備、面試技巧等方面的求職能力。
投身就業實踐,不斷優化就業選擇
從離開校園到步入職場,既是身份上由學生向職場人轉變的過程,也是自身興趣、能力、職業傾向與就業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價值觀動態匹配的過程。
大學生在就業實踐中發現個人條件與職業需求不相匹配時,可提升職業工作能力實現人職匹配或調整就業選擇。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提升團隊協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逐漸使自己由一個青澀的職場新人蝶變為一個成熟的職場達人。要理性看待考研考公等目標可能出現暫時失利,或者投出簡歷“回音少”、求職“碰壁多”等問題,通過更換求職渠道、避開熱門城市、選擇相關聯崗位等方式為自己打開就業新渠道。
大學生應在就業實踐中不斷發現職業潛能,優化就業選擇。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學生不僅可以在就業實踐中檢驗就業選擇是否正確,也可以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進一步優化就業選擇。
(作者:李森系陝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董雙系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