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專訪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高校高質量發展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各地高校師生持續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踐行改革新要求,聚力推動教育強國建設。人民網推出《踐行改革新使命 譜寫建設教育強國新篇章——高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專訪》,圍繞高等教育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邀請書記、校長暢談學習體會。
“要把人工智能賦能發展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全面戰略和優先戰略,推動學科轉型和升級、推動形成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打造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的課程體系、構建全新的課程知識圖譜等。”近日,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談到。
全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使命、新要求?推行教育綜合改革,高等教育要抓住哪些關鍵要素?高校應該從哪些方面把握關鍵改革路徑?結合同濟大學近年來的辦學實踐,方守恩進行了深入解讀。
加快人工智能賦能發展,在發展創新中佔得先機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鮮明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對高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使命?
方守恩: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部,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認真落實教育綜合改革、科研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重大要求。
一是要進一步深刻認識高校辦學的價值導向。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在高校體現得最為鮮明。高校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緊緊圍繞“國之大者”,把“強服務能力、強貢獻能級”作為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價值導向,跳出學校圍牆的“內循環”和學科專業的“自循環”等傳統慣性,把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作為學校發展之機,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作為強校之路,深化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一流大學建設規律的認識,准確把握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創新驅動的邏輯關系,將三者有機結合、系統謀劃,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一流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堅持以一流黨建引領、以大學文化聚力,在科學研究范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治理策略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創新,並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和協同性,使得一流大學建設在政府、社會支持下形成發展的正反饋。
二是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發展,在教育形態和大學形態發展創新中佔得先機。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僅將推動產業變革、重塑經濟格局,還將推動社會發展的深遠變革,包括教育形態和學校形態的變革。高校具備孕育和發展人工智能的條件,更要有使用人工智能賦能改革發展的決心。要把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人工智能信息素養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創造更多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新場景,不僅推動“智慧校園”建設,更在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賦能大學形態創新發展上形成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案,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
三是要堅持特色發展、卓越發展,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建設道路。一所好的大學,不在於規模有多大,而在於是否有靈魂,或者說特色是否鮮明。高校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重大需求,堅持“外部倒逼、服務牽引”,把國家急需和自己所長結合起來,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追求卓越,辦出特色。對於“雙一流”高校來說,在辦出特色的同時,還承擔著“彰顯卓越”的重任。要優化學科生態,爭取更多優勢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在更多領域形成中國學派。要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重點布局和建設一批面向未來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主導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產出更多重大標志性、原創性成果。要主動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的發展和培養機制,打造人才培養和集聚高地。
高等教育要系統性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記者: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推行教育綜合改革,要抓住哪些關鍵要素?
方守恩:為實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高等教育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創新,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自身高質量發展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筑牢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根基。
一是要系統謀劃,聚焦於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的最前沿,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為契機,鼓勵自由探索的同時加強有組織科研,強化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導向,重點布局和建設一批面向未來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增強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二是要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加大有助於推動新質生產力相關因素的權重系數,引導科研人員聚焦研究國家急需的“卡脖子”問題等,鼓勵科研人員勇於探索未知領域,引領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
三是要充分發揮教育對外開放的橋梁紐帶作用,以國際交流賦能人才培養,引入國際前沿的學術成果和教學資源,加大與國際知名高校開展課程合作的力度和廣度,通過與國外高校合作,開展雙學位、聯合培養等項目,既“走出去”也“引進來”,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方案,為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在這方面,同濟大學將如何創新工作實踐?
方守恩: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同濟大學將科學系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圍繞重點領域重點工作破難題、辟新域,進一步細化“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行動方案,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持續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同濟力量。
一是以點帶面,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方案,為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近年來,同濟大學對標國際研究前沿,系統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全面規劃科學智能領域發展。部署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以“1+N”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系統性推動AI賦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文化傳承創新、數字校園等各領域,促進學校的整體轉型升級。其中,作為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的核心任務和帶動性力量,學校將以實施推動自主智能科學中心建設、打造人工智能算力數據平台、參與國家人工智能專項建設等八大重點任務為重點突破口,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學科發展。
二是敢於探索創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同濟大學將以“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為牽引建強協同高效的思政工作體系,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逐步實現向強化基礎、通專融合、本研貫通的“2+1+X”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構建本研銜接的學科專業知識圖譜,持續提升課程和教材質量,所有學科專業核心主干課程達到“金課”建設標准,建設一批具有同濟特色、同濟風格的高水平教材。強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建強一批實踐教學中心、校企創新實踐基地、工程實驗中心,打造問題導向、能力導向的實踐創新教育體系,淬煉學生的實驗實踐創新能力。
三是提供一流服務保障,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濟大學將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現代化環境建設,加快推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大數據系統、校園空間與資產大數據系統、數字后勤管理服務系統、校友服務與公共關系連接系統等校園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深入推進圖書資料、檔案數字化等工作,進一步完善校區功能定位與詳細規劃,優化校園空間使用方案,提升“一網通辦”服務效能,推進師生“一件事”服務事項,全面建設智慧校園,進一步彰顯可持續發展校園特色。
優化國際合作戰略布局,以國際交流賦能人才培養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同濟大學在教育對外開放中,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方守恩: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同濟大學將通過強化對德對歐傳統優勢,優化國際合作戰略布局,以國際交流賦能人才培養,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一方面,同濟大學將進一步落實“中德合作2.0戰略”,舉辦“中法大學校長論壇”,激活與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傳統伙伴的務實合作,通過設立專項,引導和培育各學院與全球高水平院校建立雙學位項目和學術暑期營,籌建同濟大學國際合作戰略顧問委員會,持續推進孔子學院海外綜合平台轉型,與更多高校啟動中外合作辦學磋商,鞏固發展與美大地區合作伙伴的關系。
另一方面,將繼續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進多項綠色發展和可持續城市建設項目,推廣中國的綠色技術與環境保護經驗。在上海市“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交通網絡擴展計劃中,協助沿線國家和地區完善中歐班列的交通基礎設施和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促進區域互聯互通。
制定百余項改革舉措,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記者:下一步,學校將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將主要從哪些方面把握關鍵改革路徑?
方守恩:根據黨中央和上海市委有關文件精神,同濟大學結合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十四五”規劃及“十五五”規劃設想,起草制定《同濟大學關於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如何深入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科學系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面部署。
《意見》將錨定學校近中期發展目標,制定百余項改革舉措,涉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能力、師資隊伍、社會服務、大學治理、黨的建設等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學校將繼續堅持以一流黨建引領,保障一流大學建設,以“鞏固、調整、轉型、提升”為工作主線,通過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支持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支持有組織的社會服務、支持國際交流能級提升、支持同濟精神弘揚、支持現代大學治理水平提升等八大體制機制,走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同濟道路,為教育強國建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同濟力量。
相關新聞:
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 培養造就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