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辰點點”到星羅棋布——
國家大學科技園為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重要平台
“我國正在加強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優化重塑,進而建立一個整體網絡。”這是今年9月26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消息。他介紹,期望通過此舉探索推動高校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並促使高校“在創造價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的重要陣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平台,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1世紀初,科技部、教育部頒布《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試行辦法》,從此,大學科技園拔節生長、成績喜人。2024年初,國家大學科技園轉由教育部牽頭管理,健步走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從“星辰點點”到星羅棋布,大學科技園建設面臨著優化重塑、融合發展的全新態勢。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使命面前,其發展狀況如何,又面臨著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廣泛分布,局部集聚”,大學科技園成轉化重要載體
我國的大學科技園,體量有多大?
根據《中國火炬統計年鑒2023》,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立139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佔地面積607萬平方米。園區內在孵企業總數為10621家,總收入374億元人民幣。園區在孵企業的員工人數為11.5萬人,並成功孵化了近1.6萬個畢業企業,為社會貢獻了大量優質的創業項目與資源。
在空間分布上,我國大學科技園廣泛分布於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覆蓋超過140所高校,形成了“廣泛分布,局部集聚”的獨特發展態勢。從地域分布看,國家大學科技園在省級行政區域的布局與其所在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一定對應關系。
大學科技園發揮了怎樣的現實作用?
南開大學資產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偉告訴記者,大學科技園以大學為依托,將優質的高校智力資源與活躍的市場創新要素緊密結合,已經成為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推動實現基礎學科研究、應用技術開發、產業資本流動以及產品規模化生產融通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科研成果的孵化器、科創服務的生態圈”。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學科技園正快速從以提供較為集中的物理空間載體為特征的傳統型科技園,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型、數字化新一代大學科技園轉型。”郭偉認為,大學科技園將為新產業孵化、新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支撐,成為打造未來產業的重要創新載體。
“聚鏈成群”,從孵化企業轉向培育產業
優化重塑大學科技園,該從何處著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認為,首先應實現創新目標的優化重塑,以打造先進技術策源地為目標,從孵化企業轉向培育產業:“根據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及產學合作模式的變革要求,大學科技園必須與國際知名研發型企業、研究型大學及智庫科研機構廣泛開展學術交流、人才引進和成果轉化合作,從知識生產源頭直接汲取前沿技術產品服務的創新理念,通過細分技術領域的先發優勢,建立國際國內市場的產業競爭力,逐步推動新興產業聚鏈成群。”他介紹,“此外,應實現創新功能的優化重塑,進一步發揮大學科技園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育人價值,與區域各類高校建立更加緊密的組織協同,吸納更多學生直接參與產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商業推廣等活動,將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有機融入實踐環節中。”
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公室主任兼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銳向記者介紹,山大科技園聚焦成果轉化難點,組建了專業化的技術研發專家團隊、概念驗証團隊、技術轉移服務團隊,推動科技成果圍繞產業需求進行二次開發、技術熟化、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催化。此外,引入學校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更好地發揮集聚效能,引聚一批產業上下游企業、孵化一批高價值科技型企業,推動高端裝備產業生態集聚,支撐區域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了良好效果。
“大學科技園要聚焦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建設。提供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完善概念驗証、中試熟化等服務。”宋銳建議,“同時,要以創新平台引領科技企業孵化,發揮高校學科優勢,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建設富有創新活力的大學科技園。導入學校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並優先支持高校教師攜帶成果入園孵化,為其匹配載體空間、科技中介、投融資、科技政策等全方位服務。”
從政策到行動,緊鑼密鼓——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証監會、國家外匯局、天津市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10月,南開大學專門成立了國家創新與金融研究院,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著力打造金融研究高地、金融智庫以及高水平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基地,助力天津加快實現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功能定位。
激發活力,打通產學研互聯“堵點”
站在轉型風口,在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上,國家大學科技園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企業的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48.1%,高校的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卻低至3.9%﹔大學科技園每年平均轉化的高校科技成果數量僅為7個。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晶告訴記者:“大學科技園的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一定困難,轉化率有待提高。”對此,宋銳也有同感,“科技成果轉化是大學科技園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實踐中,盡管高校科技成果產量較高,但往往成熟度較低,較難直接適用於產業領域,亟待有效轉化。”
郭偉認為,我國科技園區的產業需求與高校教學科研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還不太健全,需求方和供給方之間仍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是目前的重要“堵點”。“企業對技術創新、技術改進以及相應人才的需求如何與大學研究機構對接,才更快更有效?大學科研人員的哪些領先成果具備產業化價值,距離實現產業化有多遠?這是我們在大學科技園運營過程中最常聽到的提問。”
此外,郭偉認為,培養更多專業化運營管理人才也尤為重要。“大學科技園運營管理需要具備較為綜合的知識儲備。目前,精技術、懂市場、善運營的復合型人才普遍短缺。”同時,支持大學科技園運營主體的政策也有待創新。“大學科技園一般由獨立法人主體的企業作為運營主體。這些運營主體有的是高校資產管理公司控股,有的是屬地國資公司控股,有的是高校資產管理公司、屬地國資公司和私營企業合作,有的是私營企業控股。不同類型運營主體對應上級管理部門的政策差異較大。”
宋銳則認為,科技園的綜合服務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需要經過技術開發、中試熟化、工業化試生產、產業化多個階段,對應的載體建設和功能實現受到地方發展規劃、學科發展規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難以實現系統化體系化的規劃和一體化建設。”同時,大學科技園的增值服務能力也有待提升。“運營服務機構的規模、專業化程度,以及從成果轉化到企業孵化的全流程一體化服務能力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此外,大學科技園的融資能力也有待提高。“一方面,大學科技園雖依托高校資源而建,但當前高校在吸引外部投資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另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的服務對象聚焦於初創企業,尤其是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這類企業的創業資金主要依賴於親友資助及學校扶持。由於缺乏足夠的信用記錄和商業計劃,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李晶說。
號角已經吹響,政策漸次鋪開,“堵點”如何疏通?李晶認為,核心在於激發高校及大學科技園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價值的主動性。“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打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人事管理制度障礙、完善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獎勵細則,等等。相信在未來,大學科技園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向周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