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蘭州大學:優化引育機制,助力人才“西北匯”

2024年11月12日08:5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蘭州大學:優化引育機制,助力人才“西北匯”

“這樣快速的人才引進機制,在國內是罕見的。能夠從博士后直接成為教授,我感到十分榮幸,感謝蘭州大學。”夏歡說。

今年7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關於白石崖溶洞遺址丹尼索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第一作者就是蘭州大學博士后夏歡。在成果發表的當周,夏歡被引進至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即將成為一名教授。

“我們努力打造富有蘭州大學特色的‘隨到、隨評、隨聘’人才引進制度。”近日,蘭州大學人才辦主任李鵬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年來,蘭州大學不斷優化人才發現和培育機制,建立起引進人才綠色通道,對於校內優勢學科、重點團隊中產出重要成果的青年人才給予重點關注,進行跟蹤培育﹔對符合引進條件的實行審核把關綠色通道,規范引才程序,對過程節點進行快速響應,進行各部門聯動專門審核把關,大大縮短審核周期。2022年至今,蘭州大學已選聘71名本校博士后作為教學科研人員。

簡化流程,引進過程突出一個“快”字

“5月28日,當文章確定被接收以后,我便開始聯系學院老師。在走完一系列審核和面試流程后,7月8日學校正式下發聘任通知。整個過程不到3個月。”夏歡說。

主動出擊,快速響應,簡化流程。蘭州大學建立務實高效、快速反應的工作機制,對於學科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採取“一事一議”方式,簡化工作程序,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應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

張宇萌在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擔任“萃英博士后”。今年6月出站后,他選擇留在蘭州大學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成為資源環境學院的一名青年研究員。

2023年底,即將出站的張宇萌聯系人才辦表達出想要繼續留在蘭州大學的意願。2024年1月,學院通知面試、答辯﹔4月,張宇萌確定被引進﹔6月,出站后即正式入職。

“人才辦的老師非常熱情,告訴我一定要留下來將科研繼續下去。准備材料、引進流程都是他們一一講解的。我隻需要按照步驟准備就可以了。”張宇萌笑著說,“從遞交申請到確定引進,整個過程大概需要3個月。這種面向博士后的快速引進機制,能讓我們迅速完成身份的轉變,不用擔心出站之后無法銜接工作的空窗期,對我們的生活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幫助。”

在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從事過低軌飛行器表面輻照防護研究一年后,高文生進入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展CO2、NOx等小分子電催化轉化研究。目前,他已加入材料與能源學院成為一名青年研究員。

談起被引進的過程時,高文生告訴記者,從學院到學校各個環節非常有效率,突出一個“快”字,“前期溝通順暢,后期手續辦理便一路綠燈”。

筑巢引鳳,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是蘭州大學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學校堅持“以人才為本”,在科研資源配置上以人才優先﹔推動“硬待遇”和“軟保障”齊頭並進,在經費、空間、招生等資源上給予傾斜,為科研人員打造精准、專業且多元化的服務保障體系。

楊繼帥是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的一名“萃英博士后”,今年是他在蘭州大學的第11年。2022年,作為第一作者,他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自然-可持續性》期刊。他認為,蘭州大學在環境考古研究領域的雄厚實力是吸引自己留在這裡的主要因素。

蘭州大學為博士后提供了優厚的生活保障。“在蘭州,我們不會有生活上的壓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夏歡說,“除此之外,學校會鼓勵和支持我們申請各項科研項目。”目前,夏歡已經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與博士后面上項目。

對於學校鼓勵和支持科研項目申請,張宇萌也深有體會。在學校平台及團隊的支持下,他主持及參與了多個企業委托的科技攻關項目,以這些項目難題為出發點發掘科學問題,成功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甘肅省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等科研項目。

截至目前,蘭州大學在站博士后達384人,共招收“萃英博士后”218人。2024年,學校在《科學》和《自然》發表論文各1篇,博士后均為共同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2024年集中接收期項目評審結果,在站博士后中39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佔學校獲批青年項目數的43%。(記者 頡滿斌)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