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奮進之筆,書非凡答卷
——師生、專家暢談六年來的教育改革成效與感受

萬裡山河,東風浩蕩。新時代中國教育的奮進號角,又一次響徹神州大地!
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強調,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
2018年9月10日,新時代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為教育事業擘畫藍圖、指明方向。
6年后的第四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又一次由黨中央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華彩啟幕。高瞻遠矚,彰顯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深謀遠慮,書寫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殷切期望。
今天,本報推出專版——
回望來路,我們分享一線師生的暖心講述、“數”說中國教育的發展成就、傾聽專家學者的闡釋分析﹔
再啟新程,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指示精神、暢談師生家長的美好期待、凝聚奮勇向前的磅礡力量。
新征程上,中國教育一定會砥礪前行、再書華章!
【一線講述】
守正創新: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
講述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周榮方
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為思政課建設錨定航向。如何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鮮活素材,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年心中撒下信仰的種子?這6年,我通過“行走的思政課”尋找答案。
行走廣闊大地。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走進高鐵站,看鐵路工人徹夜奮戰,隻為乘客們耳邊那一句“列車即將啟動”﹔我來到特殊教育學校,目送一位位教師風雨無阻、送教上門,用行動詮釋中國教育的“一個也不能少”……我把這些故事帶進思政課堂,把時代溫度、理論高度帶給學生。
堅定信仰情懷。在河南鶴壁三家村,我給學生們講抗洪期間黨員大爺摔斷了腿,其愛人向組織主動請纓“接班”的故事,一位學生下課就寫了入黨申請書﹔在蘭考桐林小學,學生用畫筆畫下焦裕祿的藤椅和他種下的一棵棵泡桐,並說:“要把紅色精神講給未來聽!”小故事講大政策、小視角看大發展,讓“真理味道”更加可感可觸。
矢志勤思篤行。暢所欲言的問答是通往學生內心的“行走”。我帶領青年師生在中學、大學探索“原生態對話會”。會后,學生先后手寫給我60多封信:有的說“要以夢想的沉澱鑄成成功的鑰匙”,有的說“面向未來,努力才有選擇的權利”……我很欣慰,思想的力量已走進他們內心!
行穩致遠,跬步千裡。我將和青年們繼續前行,讓理論在內心扎根,讓青年向復興而行!
向新提質: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人才
講述人: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孫濤
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工科大學當仁不讓。
2019年起,我們學院啟動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實踐,通過走訪調研國內外院校、用人單位,反復研討論証,確定了機械大類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改革方案。
“改課程”,不僅改課程內容,還改授課形式、考核方式等。長久以來,工科“理科化”被人詬病。如今,“研究型教、挑戰式學、創新性做”成為天大工科教學新模式。比如我主持設計的進階式項目制課程《設計與建造》,融合了原有12門課程。教學團隊由來自機械、力學、自動化等5個學科的33位老師組成,考核方式也用全過程評價代替傳統的考試評價。
“建平台”,破解企業融不進工科課堂的“老大難”,提升學生創新創造創業能力。我們聯合國內外知名企業和智算、精儀、自動化等校內相關學院,打造了以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為特色的新工科實踐教學平台——天津大學智能制造中心,師生可以走進企業,真題真做,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能力。
“定制度”,為的是讓教師傾心教學。我們先后出台教學績效津貼管理、學科服務管理等系列制度文件,調動教師參與新工科改革的積極性。
5年來,我們實現了“讓所有機械大類學生都完成新工科項目式課程”的目標,累計培養學生4000余人次﹔學生獲國家級科創比賽獎項近300項﹔教師承擔各類教學改革項目百余項。
向新提質,我們要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新工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不斷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人才。
丹心報國:做躬耕三尺講台的“大先生”
講述人: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中心學校科技輔導員 李學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廣大教師的鼓舞和教誨,我一直銘記在心。從20世紀80年代初我師范畢業來到鄉村學校從教,已有40多年時光。而今,已經退休的我選擇成為一名“科技輔導員”,繼續堅守三尺講台。
這些年,重視教育力度空前。原來鄉村學校科學資源十分貧乏,教師常常需要動手做教具,甚至對著書本干巴巴地講。而現在,學校每月撥付1000元用於購買科學教育教具和材料,我們成立了創客工作室、科技活動興趣小組。學校還引進校外優秀師資,共同點亮鄉村孩子心中的科學之光。
這些年,強化師資舉措不斷。學校成立了黨員名師工作室,組織科學教研,開展送教下鄉、科普推廣、科學實踐等活動,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交流互鑒。
更讓我溫暖和振奮的是,教師權益保障大大增強、尊師重教社會風尚被大力弘揚。“全國模范教師”“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萍鄉市首屆科學學科帶頭人”……這些年來,我獲得了很多榮譽,還評上了“副高5級”職稱。
從小風車、“火箭發射塔”到紙飛機發射器,一件件小發明在學生們手中誕生,他們眼中盡是好奇快樂的光芒——這是我心中最美的圖景。人不下鞍、馬不停蹄,我願成為這圖景中的一抹亮色,為祖國教育事業奮斗終身!
踐行使命:助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展翅翱翔
講述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謝永華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6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著力提高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匹配度,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從1918年創建中國第一所現代職業學校到2019年升格為全國第一所公辦本科職業學校,我們以“職教強國”為不變追求。作為新時代國家“示范開展本科職業教育試點”的建設者,我們補齊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
聚焦“高層次”“應用型”,我們積極引進培養國家名師、“大國工匠”等國家級人才和企業技術高管、應用型博士等技術技能人才。青年博士入校后即進入合作企業鍛煉﹔學生從零部件打磨制作做起,悉心指導的是獲得過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的大師……
服務國家戰略、深化產教融合,我們緊密對接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與行業領軍企業結成校企合作聯盟,牽頭成立產教平台,著力解決生產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我們面向世界講好中國職教故事,創建我國第一所海外應用技術大學——柬華應用科技大學,並建立全國首家“中文+職業技能”國際推廣基地。我們研制的專業課程標准進入贊比亞、柬埔寨等國高教體系,開發的“職教出海”雙語教材和教學資源庫在20余個國家使用……
期待更多高水平職業技術大學百舸爭流,讓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競相涌現、展翅翱翔!
潛思精研:讓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涌流
講述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主任 耿國華
作為一名年近古稀的老教師,我趕上了改革開放尊師重教的好年華,見証了近年來教育事業的巨大變化,更親身感受到新時代因改革創新而激蕩起的教育發展活力與動力。
活力動力,源自培養模式、育人機制的不斷革新。2019年,我所在的信息學院成立了西北大學首批“專業教師+研究生”科研團隊黨支部,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探索師生“青藍攜手”的協同成長機制,研究生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學院黨委還組織建立了教師尚德會,資深教師“帶德、帶教、帶研”,把高尚師德、優秀教學方法等“絕活”“硬功”無私傳遞給年輕教師,學院師德師風和業務能力全面提升。
活力動力,源自教育評價“指揮棒”的科學轉向。推進“四新”學科建設、創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組織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這些年,一系列切實舉措將教育評價重心落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在西北大學,“教學突出優先、教學事故否決”成為評職稱的硬條件。從單一的“五唯”標准向多樣化評價指標的轉變,還讓科研工作者、特別是青年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下“硬骨頭”,在學術生涯起步階段就能得到長周期、高強度、穩定性的支持。
這些年來,“爭當金課名師,爭做優質教學資源,爭創一流學術成果”已形成風尚。從研制三維激光掃描儀到基於人工智能的破損文物虛擬復原,從數字化兵馬俑到“非常秦腔”,我們把信息技術用在考古、博物館、文學藝術領域,並將成果融入教學。
未來,我將和團隊一起用心育人,讓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涌流。
合力托舉:家校社攜手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講述人: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鳳凰路小學學生家長 王淑雲
在6年前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這番話讓我深受啟發。
因為工作忙碌,家裡孩子主要由老人帶大。時間一長,“隔代帶娃”的弊端慢慢體現。我和愛人意識到,必須作出改變!但如何正確陪伴和引導孩子,我們卻始終不得其法。迷茫困惑時,學校組織的一系列家校合作共育活動讓我們找到了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含金量十足的“家長學校”讓我積澱了育兒智慧。學校定期邀請教育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涵蓋家庭教育前沿理念、高效學習方法指導、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等主題,都是日常教育的堵點、痛點。
及時高效的“雙線制家訪”打通了家校溝通“高速路”。學校將線上線下家訪相結合,及時反饋孩子在校表現,並給出針對性的家校合育建議,加深了師生、家校的協作聯系。
朋輩分享的“榜樣家長進課堂”拓展了家長教育思路。學校邀請不同行業家長走進課堂分享人生故事、育兒故事、家教心得,融合了家庭教育資源,營造出和諧共進的家校文化……
我明白,這一切背后凝聚著黨和國家對家校社協同共育的高度重視﹔我堅信,校連著家、家牽著校、社會資源不可缺,家校社攜手,才能托舉起孩子的燦爛明天!
(內容由記者鄧暉、周世祥、唐芊爾、張亞雄 通訊員馬怡萱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