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專訪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以龍頭擔當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連日來,各地高校師生持續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踐行改革新要求,聚力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近日,人民網推出《踐行改革新使命 譜寫建設教育強國新篇章》系列專訪報道,圍繞高等教育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邀請大學書記、校長暢談學習體會。
“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體’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強關聯的‘三腳架’,三者必須統籌抓、一體抓,才會產生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同步推進的效果。”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談到。
全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使命、新要求?推行教育綜合改革,高等教育要抓住哪些關鍵要素?高校應該從哪些方面把握關鍵改革路徑?結合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的辦學實踐,張東剛進行了深入解讀。
高等教育必須切實發揮教育綜合改革龍頭作用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鮮明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對高校提出了哪些新使命、新要求?
張東剛: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天然結合點和關鍵性樞紐,必須切實發揮教育綜合改革龍頭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以實際行動筑牢國家強盛之基。
一是要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鍥而不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全面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止於至善,引導大學生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二是要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承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大責任。深化教學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以培養“大師”的戰略思維探索自主培養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培育,造就一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緊扣國家戰略需要,不斷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通過“強基計劃”等激活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完善復合交叉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索高水平的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之路。
三是要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踐行服務國家創新創造的時代擔當。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大平台、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建設,以有組織科研和重大項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增強價值引領力、思想創造力、理論創新力、文化傳承力、服務貢獻力。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推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推動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科群建設,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記者: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推行教育綜合改革,要抓住哪些關鍵要素?
張東剛:《決定》將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機制的重要保障,並從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等方面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做出系統部署。推行教育綜合改革,要抓住以下關鍵要素。
一是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以構建高質量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
二是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高質量發展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優勢學科,完善學科體系與布局,做強優勢學科,扶持特色學科,促進交叉學科,培育未來學科,推動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科群建設,完善學科培育機制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三是圍繞實現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構建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鼓勵師生勇於探索未知領域,通過跨學科研究促進知識的交叉融合與新知識的誕生。扎根中國大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促進原創性概念和理論的產生與發展,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四是圍繞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善以教授治學為主導的學術治理體系,推進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社會參與辦學治校步伐,努力實現高校治理的結構合理化、治理的過程科學化、治理的工具數據化。
以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課”建設開創思政教育新局面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將如何創新工作實踐?
張東剛: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龍頭也是高等教育。中國人民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努力以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課”建設開創思政教育新局面,在全國大中小學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一是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思政課建設整體設計。堅持把思政課建設擺在極端突出位置,作為學校黨委工作的重要議題和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構建“班子齊上陣、常委總動員、全校一盤棋”的思政課建設體制機制,為舉全校之力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課”提供根本保証。
二是以加強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夯實講好思政課的學理基礎。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支撐和領航作用、協同發揮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勢,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引導教師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化學理化和分領域分專題研究。
三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構建課程教材體系。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建設作為一項鑄魂工程、戰略工程、示范工程來抓,吸收最前沿的內容、集中最優秀的教師、給予最全面的保障,集中呈現新時代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
四是以打造“大思政課”牽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開展“追尋領袖初心路”“大國邊疆育人路”“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等特色活動,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第二課堂、社會教育,突破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教材體系的局限性。建設好北京高校思政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搭建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台,為全國思政課教師、相關學科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服務。
錨定2037建校百年遠景規劃,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使命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中國人民大學將如何發揮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辦學優勢,加快建設優勢學科?
張東剛:學科的本質是一套知識體系,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抽象和總結,內蘊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其最大成果是學派﹔學科體系建構以學術體系為核心、以人才體系為保障、以話語體系為傳播載體,並為育人體系提供支撐。今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召開首次新時代學科發展工作會議,錨定2037建校百年遠景規劃,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使命,明確學科戰略方向,布局學科發展“點”、打通學科發展“鏈”、聚合學科發展“面”,構建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世界一流“學科集群”。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優化學科戰略布局。以“優優”為突破,支持學校優勢學科加快取得實質性突破,成為世界頂尖學科﹔以“強優”為重點,提高國際影響力,加快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加快帶動“育優”建設,成為學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新的戰略增長點和驅動新引擎。
二是聚力核心關鍵突破,提升學科內容建設。實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建設工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和“文明史研究工程”等,建好建強服務學術精加工的“學術世界”,全面勾勒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專業知識譜系,推動世界學術中心向東方轉移,努力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三是暢通資源要素供給,筑牢學科支撐力量。圍繞每個學科打造集名家大師和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為一體的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卓越人才體系。推動學科實驗室統籌納入國家治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平台並開展一體化建設,打造清史數據庫等具有學科品牌、人大特色的學科數據庫集群。
四是加強學科資源集成轉化,強化學科服務貢獻。加快建設自主性、原創性、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推動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最新研究成果向教材課程課堂轉化,最終向育人轉化。匯聚多學科力量打造多層級新型智庫體系,以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提升智庫理論創新能力,以學科國際性建設提升智庫國際傳播能力。
以整體化思維和全局性視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
記者:下一步,學校將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將主要從哪些方面把握關鍵改革路徑?
張東剛:目前,我們正在集全校之力研究制定《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意見》,著力謀劃學校深化改革系統性集成、格局性重構的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重點制定一批學校推進首創性改革和引領性開放的改革大招、硬招和實招,以整體化思維和全局性視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當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先行者、引路人。一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綜合改革為牽引,提升服務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二是以健全立德樹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為核心,強化自主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三是以全面深化學科布局調整為基礎,提升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能力﹔四是以完善科研創新機制為動力,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五是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為關鍵,建設“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六是以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為依托,大力增強國際學術影響力﹔七是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為根本,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人民大學決心以全會精神為指引,銳意改革、真抓實干,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創新,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努力奮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