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構筑大平台 匯聚大團隊 承擔大項目 產出大成果

中國民航大學創新“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

2024年05月29日08:3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民航大學創新“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

“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如何將其應用在我國民航領域,並探索制定一套與之匹配的定位追蹤和導航等標准,是我們重點攻關的課題。”5月13日,中國民航大學民航航空器適航審定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鵬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行業“卡脖子”問題,不能僅靠科研人員“單打獨斗”。中國民航大學依托學科優勢,按照“需求導向、開放流動、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原則,創新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有力推動了科研成果產出。

創建科技創新研究院

“我們以蘆竹為原料,在實驗室制成生物航油組分。通過優化調整組分,能夠得到蘆竹基可持續航空燃料。這種燃料可以做到負碳排放,是化石燃料的良好替代品。”中國民航大學雙碳和發動機安全性研究型創新團隊負責人楊曉軍說。

科研成果的高效產出,得益於學校推行的有組織科研創新模式。學校成立了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科創院),推進重大工程問題攻關。以楊曉軍及其團隊的“可持續航空燃料”項目為例,科創院幫助他們集聚來自校內外航空安全和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專家,打破原來“單兵作戰”局面,以多方力量推動項目實施。

在科創院副院長周曉猛看來,科創院是學校打造的有組織科研高地和人才特區。它打破學院與學科間的壁壘,按照“資源圍繞目標轉、機制圍繞目標轉”的原則,加強資源和要素一體化配置,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運行機制。

以科創院為依托,王鵬帶領航電系統適航技術團隊,很快吸引了13名不同學科的精兵強將,投入到對北斗適航審定技術的研究中。

通過與行業多家研發單位聯合攻關,團隊制定出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機載設備適航標准與符合性路徑。這為國產北斗機載設備的科學認証和裝機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科創院已經匯聚12支創新隊伍,在助推國產大飛機換裝“中國心”、飛機液壓系統智能運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於民航等重大項目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科研問題越來越復雜,科研任務越來越交叉,需要更多跨學科人才集聚起來,開展科研攻關。”周曉猛表示,科研范式的重大轉變、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都需要高校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

打造科研育人體系

作為一所行業院校,中國民航大學錨定“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戰略目標,構筑大平台、匯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同時,學校探索建立“院—院”協同機制,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

以中國民航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為例,院長劉洪麗介紹,研究院積極探索與學院間科研平台的共享機制,把研究院科研平台打造成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基地。同時,研究院通過實驗室開放、科普活動、本科生參與實驗、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等形式,發揮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

科研育人不僅體現在科研平台、科研資源的共享中,更體現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植過程中。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備案眾創空間,成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國家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示范單位。

為了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科技園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創業孵化項目,制定了“五航工程”雙創培育孵化服務管理辦法,將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和科技創業孵化工作有機結合。

近三年來,科技園孵化68個本科生創新創業項目。2023年起,科技園與中國民航大學研究生院聯合開展產教融合研究生創新項目孵化,首批7個項目獲得立項。

(記者 陳 曦)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