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建設文科實驗室促進學科交叉

四川大學文理交融培育復合型創新人才

2024年03月27日08:2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大學文理交融培育復合型創新人才

“僅在2022年,文綜中心就面向全校文理工醫學科各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實驗課程181門、實驗項目417個。”近日,四川大學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副教授吳迪向記者介紹。

吳迪所說的文綜中心是四川大學文科綜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6年起,四川大學整合新聞實驗室、考古實驗室等各文科專業實驗室,建立了文科綜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面向全校學生開展文科實驗教學,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過硬實驗技能的文科創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川大學文綜中心包含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科實驗室?在促進學科交叉、助力教學科研、推動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近日,記者探訪了該中心。

聚焦科技考古前沿

連日來,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原海兵,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群、教師譚雪梅,正在學校考古科學中心指導“羲和”三星堆古象牙抑菌保護團隊進行抑菌劑成效測驗。

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是文綜中心為加強文科專業教學實踐而組建的教研平台載體之一。該中心包含考古測年實驗室、分子考古實驗室、考古材料與文物保護實驗室等文科實驗室,重點聚焦古代文明起源與演化過程,古代工藝科技等考古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多學科協同創新。

“入學時從未想到,微生物技術能用來保護文物。”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呂杉說。“羲和”三星堆古象牙抑菌保護團隊成員來自考古、微生物、歷史、藝術等多個專業領域。團隊成員研發的首款骨質文物抑菌劑“羲和”,對三星堆古象牙上的分離菌具有較好的抑菌效果。

從2020年10月起,呂杉和團隊成員在孫群等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參與解決三星堆新發現祭祀坑古象牙的生物病害難題。在考古科學中心,團隊成員獲取採樣樣品后,應用培養組學技術,鑒定得到了124株病菌。同時,他們通過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合探究腐蝕古象牙的微生物,最終確定古象牙上至少含有4種骨質文物關鍵腐蝕菌,從而有針對性地研發骨質文物特效抑菌劑。

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以“脂肽”為主要抑菌成分的“羲和1.0版”研發成功。目前,“羲和”已在三星堆博物館等應用示范120余次,抑菌率高達90%,其優異的抑菌成效促成了國內首個《考古發掘全程微生物防控指南》的形成。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作為四川大學文綜中心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科實驗室,四川大學中華文化傳承與全球傳播數字融合實驗室整合新聞傳播學、軟件工程等特色優勢學科,圍繞“中華文化傳承與全球傳播”重大問題,推進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發展。

數字融合實驗室主要有3個分實驗室,即數字人文典籍大數據實驗室、數字文學場景沉浸實驗室、數字多模態符號認知實驗室。實驗室以數字技術融合創新為抓手,推進包括語言、符號、文學在內的優秀文化經典的保護、傳承與跨文化傳播。

2023年10月,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舉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團隊憑借“了不起的中國字”項目在主體賽中獲得國家級特等獎。該項目就來自於四川大學中華文化傳承與全球傳播數字融合實驗室。

“我們將漢字進行數字化,以多模態形式趣味轉化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字及中國字背后的文化,促進漢字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團隊負責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生伍詩涵說,團隊通過視聽多模態方法,讓使用者以圖片和聲音識記漢字。如“隹”的本意為短尾鳥,團隊成員為其匹配了與字形相似的鳥類圖片、與字音聲似的鳥類叫聲,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掌握。

伍詩涵與團隊成員、四川大學研究生劉雨晴利用數字化手段設計“漢字加減法”和“漢字卡拉OK”兩款趣味游戲,使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我們運用獨特的像素重疊與音律分析技術,開發了面向漢字愛好者的‘形韻’網站,進一步推動漢字文化的發展。”劉雨晴說。

“我們實驗室承接著‘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學術和文化工程《漢語大字典》修訂工作,一直在做漢字數字化方面的研究。”團隊指導教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羅鷺教授說。

(通訊員 吳 迪 鄧艾玲 實習記者 劉 俠)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