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藝術攜手科技掀起教育新浪潮

2024年03月27日08:2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藝術攜手科技掀起教育新浪潮

圖為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數字媒體專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影視后期剪輯。新華社發(郝群英攝)

大語言模型與人臉鏡像交互,數字媒介與編織工藝融合,智能穿戴裝置與人體鏈接,人工智能遇上青花瓷……近日,在清華大學主辦的第六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上,一件件作品借助腦機接口、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以光影、繪畫、裝置等形式呈現在與會觀眾的面前。

在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深圳大學等的多名專家學者圍繞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融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催生了哪些新專業?高校開設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跨學科專業正面臨什麼樣的挑戰?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一批跨學科專業應運而生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以人工智能、物聯網、腦機接口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藝術加速融合,重構現代藝術教育體系。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設計系講師劉晴表示,科技的發展推動了各學科交叉融合。在藝術學領域,與科技結合、具有代表性的專業有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新媒體藝術等。

記者了解到,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為例,截至2023年,全國范圍內已有216所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雙一流院校。

藝術與科技專業是2012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特設專業,歸屬於藝術學科門類下的設計學類。目前開設這一專業的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51所高校。

藝術與科技交叉的其他專業也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自2022年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增了科技藝術專業。該專業注重從藝術創作的視角探索交叉學科的新趨勢,為藝術與科技融合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些專業普遍強調藝術元素與具體工程、技術相結合。有的側重於人文藝術領域中美的表達,有的聚焦於具體的技術與行業應用,旨在為社會發展輸送具備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劉晴說。

深圳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劉天明認為,藝術與科技結合有助於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專業互滲、互鑒,為單一學科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解決思路。

不同院校培養方案各具特色

近年來,在“新文科”“新藝科”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不少高等院校開設了與之相關的跨學科專業,探索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

就藝術與科技專業而言,劉晴說:“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院校會根據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側重信息藝術設計、展覽展示設計和新媒體藝術設計等不同方向。”

記者發現,作為信息藝術設計方向的代表院校,清華大學開設了交互設計、信息設計、新媒體藝術等設計課程和創意編程、物理計算等技術課程,讓學生應用人機交互技術,設計面向未來的交互產品。

展覽展示設計方向注重培養學生在會展策劃、展覽、展陳、室內設計中具備應用新技術的能力,代表院校有深圳技術大學、上海大學、合肥大學等,核心課程包括交互界面設計、材料與結構設計、展示空間規劃、數字博物館設計等。

區別於上述兩個研究方向,新媒體藝術設計通過讓學生學習媒體科技、VR/AR制作技術、機械動態雕塑、計算機編程語言等課程,使他們具備設計影視特效、制作數字動畫和剪輯的能力。目前,浙江大學、廣州理工學院等高校已經開設相關課程。

除了普通院校外,藝術類高校中的美術院校也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資源優勢,積極搭建平台,打造特色專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該校目前在藝術與科技專業推出了4個研究方向,分別是機器人科技與藝術、智能科技與設計研究、生物科技設計和新興社會媒體科技藝術。同時,學校開設物理互動基礎、演化設計與增材制造等課程,授課內容包括3D打印技術原理、電子電路基礎知識及操作、傳感器基礎知識及應用等。依托於開放的教學理念,中央美術學院搭建了藝術與科技融合創作平台——AoBM實驗室。目前,實驗室已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多個國內科研院所聯合創作,推出《自然之息》《微言》等作品。

科技藝術專業也是藝術創作與科技創新深度結合的跨學科專業。“與藝術與科技專業不同,科技藝術專業屬於美術學類。”劉晴說,目前開設科技藝術專業的院校基本以藝術類院校為主,重視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輔助創作藝術作品,落腳點更偏向於藝術創作本身,而非具體的設計應用。

劉天明說:“跨學科的藝術類相關專業,在課程設計方面除了需要引入藝術類知識外,理工科內容也不可或缺,包括編程、建模和機器人控制等。”他以自己在深圳大學開設的人工智能藝術創新創業課程為例,學生不僅要有美學功底,還要具備Midjourney繪畫、Runway自動生成視頻等軟件使用技能,同時要了解市場營銷模式和用戶的消費習慣。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明確藝術與科技、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的學科范疇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在劉天明看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專業多數仍屬於藝術學范疇,而不屬於理工科。對此,他強調:“既然是藝術學,就需要保留藝術的表現力和深刻性,不能成為簡單的視頻藝術、交互藝術、AI藝術。”

為了推動跨學科專業發展,劉晴建議:“教師需要構建系統完善的跨學科課程體系,精心設計課程內容,按學科教學邏輯的順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系統掌握交叉學科的核心知識。”

此外,師資隊伍經驗相對不足,也是相關專業建設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教師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必須能夠靈活運用最新技術,保持對行業動態的高度敏感。”劉晴建議,學校應進一步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廣泛吸納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人才,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參與指導,提高產學研協作的效率,讓學生“走出去”,讓專家“走進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楊昀從自身的教學經歷出發,談及近期開設的《奇點生物技術與生命藝術》課程時認為,組建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學團隊至關重要。她認為:“跨學科專業要求授課教師既要有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的研究深度,還要保持對其他交叉學科知識的研究廣度。對此,教師需要廣泛了解科技發展史、藝術發展史等內容,從而加深對科學和藝術之間關系的理解。”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和不斷變換的藝術浪潮,藝術與科技融合催生的新專業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劉晴說:“教師更需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態度,在充分利用在線資源,更新教材和實驗內容的同時,還要強化學習能力,提升跨學科教學質量和效果。”

(實習記者 薛 岩)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