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以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

何秀超
2023年11月14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縱觀人類歷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賦予教育強國建設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前所未有的歷史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擔當起以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的時代重任。

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對教育強國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清醒認識到,各級各類教育階段的受教育人口數量巨大是我國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狀況,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有了更高期盼,我國教育已由規模擴張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立足建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要正確處理量與質的關系。一方面,把教育數字化作為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供有效支撐。另一方面,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以基礎教育為基點,以高等教育為龍頭,以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為目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教育問題是人民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以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一方面,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通過激發教育發展活力來提高教育強國建設效率,力爭早日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另一方面,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處理好立德與樹人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既要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實現精神財富極大豐富,推進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我們建設的教育強國,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這意味著我們培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能為厚植現代化物質基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貢獻的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証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處理好立德與樹人的關系,實現二者辯証統一。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掌握過硬能力本領,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

處理好當下與長遠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教育強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關系民族發展的根本大計。以教育強國建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基賦能,就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著眼未來,找准當前與長遠結合的發力點,做為后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要將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堅持可持續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融入教育全過程,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深刻認識當下與長遠的關系,加強發展觀、現代化觀教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讓廣大學生明白我們既要著眼長遠、謀劃長遠,又要打牢基礎、干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處理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創造發展壯大自己,通過激發內生動力與和平利用外部資源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發展,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教育強國建設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強基賦能,要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要根據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既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又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4日 09 版)

(責編:李依環、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