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把中國人的名字載入世界數學史冊

——沉痛悼念我國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

2023年10月24日08:1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中國人的名字載入世界數學史冊

10月22日,秋深露重的一個黃昏裡,一顆痴迷數學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楊樂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楊樂是中國數學界的一個領袖,對中國數學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是一個時代的楷模,指引和鼓舞著幾代青年投身科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訃告寫道。

“承前啟后的一代數學家”“巨星隕落”“他的事跡曾經激勵了一代人”……消息傳來,人們紛紛悼念,悲痛著他的離開。就在前幾年,這位老人還和同事說,“我們這一頁翻過去了”“未來靠年輕人去書寫”。

音容猶在。他的那一頁,永遠記在歷史中。

1939年,楊樂出生於江蘇南通。

年少時期,楊樂便很喜歡數學,常常在課堂之間的短暫空隙即已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習題,還常常因為“不過癮”去尋找哥哥姐姐留下的數學參考書。對他來說,演算推理的過程,如尋找宇宙的真理一般充滿魅力。

然而,那時的數學書裡,定理常以外國人名字來命名。難道中國人就不能為數學發展作出貢獻嗎?楊樂於是立下志向——要把中國人的名字載入數學史冊。

朝著理想目標,少年開始奔跑。

一本數學書、一支筆、一張紙,楊樂盡情徜徉在數學世界之中。中學期間做了多少數學題?他沒有專門統計過,“但肯定過萬了”。

1956年,楊樂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平均每天學習12個小時。6年后,他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在熊慶來先生門下學習,成為華羅庚、陳省身、錢三強、趙九章等大師的同門師弟。

讀研的第三個月,楊樂就完成論文《亞純函數及函數組合的重值》,解決了復分析的權威學者海曼(W.K. Hayman)提出的一個問題。讀研期間,他進一步完成了4篇法文撰寫的論文。這些文章直到幾十年后仍被許多重要的論著引用,影響深遠。

1966年,楊樂研究生畢業並留所工作。在貧困和艱難的環境下,他仍堅持著自己對數學的熱愛。

楊樂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小屋裡。由於愛人在很遠的地方工作,晚上經常不能回家,楊樂“當爹又當娘”地照顧一對雙胞胎女兒,經常手裡干家務,腦子裡想著數學問題。

過度的思考使他患上腦血管神經痛,犯起病來有時疼20多個小時。但醫生讓好好休息的叮囑,對他“說了也是白說”。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關村整個樓裡的人都跑出去住地震棚,隻有楊樂還待在樓裡,沉浸在研究中。

曾有媒體問,在艱難環境下為什麼堅持做科研?他回答:“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做科研不需要理由,不做科研才需要理由。”

長年累月的專注工作,回饋給社會令人矚目的成果。1977年,楊樂和同事張廣厚合作開展研究,首次發現函數值分布論中的兩個主要概念“虧值”和“奇異方向”之間的具體聯系。這一研究成果,被命名為“楊—張定理”。次年,楊樂與張廣厚帶著研究成果赴瑞士參加國際分析會議。在他們的報告結束之后,函數值分布論專家奈望林納和阿爾弗斯表示,“從報告來看,不是你們要向歐洲同行學習,而是我們應該向你們學習”。

楊樂兒時立下的志向成為現實!

1980年,楊樂41歲,成為我國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院士)。

回顧科研之路,楊樂始終認為,“取得的一些成績,有賴於祖國長期的培養”。

培養更多數學家,鼓勵更多青年投身科學,成為楊樂后半程人生的重要主題。他開始承擔起大量的學術組織工作:創造條件鼓勵青年學者赴國外交流深造﹔與王元院士共同努力建設開放型數學研究所,在全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動中國數學會制度改革和領導人員年輕化,推動學會融入國際數學會大家庭……

在很多場合,他向年輕人分享和強調華羅庚的名言——“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他勉勵青年:“青年學子要看到國家的需要、事業的要求,要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責任。”

他常說:“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楊老,一路走好!

(記者 孫 瑜)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