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三個維度

方金奇
2023年10月17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三個維度

【沿著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筆談】

習近平總書記9月9日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與會教師代表的信中,充分肯定了以與會教師為代表的全國廣大教師的重要貢獻,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為新時代教師隊伍高標准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理解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內涵。

國家責任與弘道使命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突出的是教育家所擔負的國家責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側重教育家促進人類文明的使命自覺,二者集中體現了教育家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意識,反映了教育家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切領悟。人生於世,對“人是什麼”“意味著什麼”“應當成為什麼”往往有不同的見解與實踐,因而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價值與意義世界。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曾區分“小我”與“大我”,認為:“何謂大我,我之群體是也。何謂小我,我之個體是也。”人生就是不斷超越“小我”的生物性、狹隘性、局限性達至“大我”的過程。“小我”“大我”的關系問題即個人與集體、國家、人類、世界的關系問題。我國先進知識分子向來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家國天下”聯系在一起,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二者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並非“相互敵對”“一個消滅另一個”,他指出:“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也很可能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大哲、卓越的詩人,但絕不是偉大人物。”

教育家的偉大就在於為未來世界接班人的自我完善和美好生活、為促進國家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而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年少時就立志“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教育理論,重視農村農民教育,創辦平民學校、曉庄學校,試圖通過教育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教育家蔡元培認為:“教育就是一方面講求學問,引導社會﹔一方面養成人才,效力社會。”他就任北大期間,不但使北大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也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堡壘,科學民主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教育家心有大我、胸懷天下的遠大抱負,以文化人、至誠報國的使命擔當。

道德品質與理想人格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指向道德規范與人格完善,體現了規范與德性的統一、自我與他者的統一、道德義務與人格理想的統一。“德”“仁”是我國社會倫理和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疇,也是人格的主要要素。孔子教導弟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告誡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疑為后世教師做出了榜樣。《禮記·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由於教師“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可能為學子所效法,因此更加需要端正言行,修養仁德,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應當成為世人做人的榜樣。也正因如此,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如果說“修己安人”“重義輕利”“殺身成仁”的君子、聖賢是我國古代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理想人格,那麼為人師表、心懷大愛應該是從古至今教育從業者的理想人格,而教育家就是這一理想人格的現實代表。人民教育家於漪有句經典名言:“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帶過許多“亂班亂年級”,但她清楚地知道,“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壞習氣不是胎裡帶出來的,做教師的責任是幫助他們洗刷污垢,要像對其他同學一樣滿腔熱情滿腔愛。”遇到總是逃學、偷竊、打群架的學生,她把他接到家裡,自己上班,他上學。學校放學,他跟著於漪回家做作業。就是這樣長期“以心換心”,學生終於改正錯誤,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說,“我的學生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他們都是家庭的寶貝、國家的寶貝,我當教師,要把他們當寶貝一樣來教育。”她對愛的理解與踐行從最初“有選擇之愛”到“超越親子之愛”,再到“有教無類”的仁愛,最終使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育人“奇跡”,成為深受人們敬仰的人民教育家。

職業態度與崗位能力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包含育人方面的能力和對待教育的態度兩個方面。馬克思·韋伯曾提出“志業”概念,以區分一般從業者對“職業”的看法與態度。通常意義上的“職業”只是人們謀生的一種方式,隻有工具意義而沒有內在價值,人們對其所從事的職業談不上忠誠和熱愛。而“志業”則是從業者將其作為生命的價值所系,仿佛聽從使命的召喚,甘願為之奉獻終身。教育家就是以教育為志業的人,他們不會把教育當作謀生或謀取名利的工具,也不會把教育看作只是按照相關規程和知識運作的專業勞動,而是自覺探索教育規律、堅守教育本真價值的人。正因為此,教育家總是以熱忱、正直、堅毅的品格,以敏銳、深刻、高遠的智慧創新育人實踐,為培育“適應並造福未來社會的人”殫精竭慮,為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上下求索。

陶行知曾區分不同層次的教育家,認為“政客的教育家”“書生的教育家”和“經驗的教育家”均非“第一流的人物”,他欣賞並想成為的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式的教育家,他們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立志發現一個個“教育的奧妙新理”,但凡還“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便會自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教育家因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境遇、具體崗位等不同,對教育和育人的具體思考與實踐會有所不同,但對教育價值的堅守和育人智慧的探索卻是一致的。新時代人民教育家衛興華執著地追求經濟學真理,“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眾”,被稱為“經濟學理論的清道夫”。他教育學生要替群眾說話,關心弱勢群體。即使耄耋之年,病痛纏身,他依然堅持與學生探討問題。高銘暄將“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作為人生信條,成為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他創造性地總結出“三嚴”“四能”“五結合”的人才培養之道,成為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為他們注入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這些教育家,無一不生動體現了“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和“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中國特色教育家精神的養成是教育工作者個人努力與中國文化傳統、時代境遇共同造就的結果。如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廣大教育工作者應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以教育家為榜樣,勇擔國家責任和弘道使命,自覺錘煉道德品質、塑造理想人格,以教育為志業,不斷增進育人智慧,為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和推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作者:方金奇,系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副部長)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