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一帶一路”凝聚起青年力量

2023年10月19日08:2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帶一路”凝聚起青年力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從願景到現實,為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成為公認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之際,科技日報邀請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從事農業、環境、地質學和中醫藥的青年科研人員,講述他們在國際交流中的成長故事,分享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與互利共贏碩果。

中醫藥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智慧

自古以來,中醫藥就伴隨商貿活動,在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如今,中醫藥交流合作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韓曼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副主任醫師,今年7月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培訓研討會上,她為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國際友人介紹中醫藥和藏醫藥的知識。

“‘一帶一路’倡議為共建國家提供了交流平台,沒有這個平台,就沒有發展的可能性。”韓曼說,“中醫的功效有時需要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解釋。‘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加深了不同國家對中醫藥的了解。我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很好地說明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國與國之間的互利共贏,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以及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

來自伊朗的山東科技大學教授納賽爾是一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領域專家,但對刮痧等中醫療法頗感興趣。他表示,“傳統中醫在中國廣泛應用,其他文化和其他民族也誕生了不同種類的藥物、草藥和醫療方法,這些都來自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祖先的智慧。”納賽爾認為,正是在“一帶一路”中的面對面交流,相互促進了彼此的理解,“我認為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收獲。”

水稻研究開辟合作創新之路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人口數量多,農業GDP佔比高,對借勢“一帶一路”建設謀求本國農業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需求。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朱倩的工作就是提高糧食產量,培育適合不同氣候環境的水稻品種。

全球變暖給水稻種植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朱倩和團隊培育出“節水抗旱水稻”的品種類型,它可以在較少灌溉的情況下正常生長,減少了用水量,同時適應了熱帶地區糧食種植需求,也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來自埃及的重慶工商大學訪問學者穆罕默德教授聽到這個消息十分興奮,作為環境科學專家,他由衷地關心農作物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發展。

糧食安全是全人類共同的願景。穆罕默德認為新水稻品種有助於人類應對氣候變化。他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增進民生福祉,“‘一帶一路’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項目、研究設施和與不同國家研究人員合作的機會,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我們可以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跨文化研究者擁有了新視野

納賽爾和穆罕默德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來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經歷,讓他們認識到,多元化背景研究者在解決科學問題時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視角,這會推動科學研究快速發展和實質進步。

納賽爾表示:“作為實驗室科研人員,通常情況下是靠自己的力量推動工作。‘一帶一路’倡議下科研合作項目的實施,讓我們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貢獻者。這種貢獻,與僅僅在研究機構或大學裡的一個小團隊裡開展工作有很大的區別。”

在中國參加過多個科研項目的穆罕默德,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途徑,他認為這一倡議推動了跨國界的科研項目,並十分期待該倡議在下一個十年,能給中國和埃及這兩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創造更多的科技合作機遇。

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納賽爾,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他引用了一句中國古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話讓他更加理解中華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他說:“我認為這樣的信念和闡釋再次說明,‘一帶一路’倡議是建立在偉大的中華民族古老文化之上的。”(記者 梁依蓮)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